融媒体记者 尹晗 张玉辉 高杨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结核病肆虐中国大地。1942年7月,在著名结核病防治专家郭德隆教授的牵头和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下,天津结核病院正式开诊,从此结束了天津市结核病患者无处投医的历史。1947年11月17日,天津公立结核病防治院正式成立,著名呼吸病专家黄夏教授为内科主任,李永春教授为外科主任,天津市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历史自此徐徐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市人民政府接收了天津公立结核病防治院,并更名为天津市第一结核病防治院。此后十余年间,天津市结核病患病率显著下降,死亡率大大降低,“结核病是全市人民健康的主要大敌”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针对疾病谱的变化,医院在学科建设上开始向胸科专业过渡。1963年开设了国内著名陈树勋教授为科主任的心内科,著名心外科专家张天惠教授为主任的心外科,并将结核病专业及部分医务人员分割出去,成立了天津市结核病院(后更名为天津市肺科医院,现天津市海河医院)。1972年更名为天津市和平医院,胸内科在刘昌起等老前辈的辛勤耕耘下,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胸科疾病诊疗中心。后又于1982年更名为天津市胸科医院。胸内科于2014按照国际规范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邵宝生教授、李月川教授、赵晓赟教授老中青三代呼吸人70余年的不懈努力探索,为我们谱写出一部学科传承、发展、创新的感人故事。
仁心仁术:打造呼吸学科“三驾马车”
肺功能、支气管镜、呼吸危重症这“三驾马车”共同检验着呼吸学科的服务能力和临床水平。1959年,我国著名呼吸生理专家赵连云教授于天津市第一结核病防治院(现天津市胸科医院)创建了肺功能科,是我国华北地区率先开展肺功能检查的科室,在国内享有盛誉。当时,天津市第一结核病防治院的主要工作分为预防(包括团体检查、公共卫生、卡介苗接种)和治疗(分为内科、外科)两部分,是天津市防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2年,原天津市卫生局决定在天津市第一结核病防治院的基础上,组建以防治胸部疾患为主的天津市和平医院(现天津市胸科医院),并按照胸科专科医院的建设标准做了相应的调整,设立胸内科、胸外科、心内科、心外科以及病理科、检验科、放射科等技术科室。也正是在那一年,邵宝生毕业后来到和平医院,成为一名胸内科医生。
“老一辈医学家为学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975年,天津市和平医院胸内科在天津市率先建立有6张病床的重症监护室,创建了完整的重症监护和抢救体系,开展有创机械通气支持。
“支气管镜是呼吸学科的重要武器,我院胸内科是国内最早开展这项技术的科室之一。”李月川教授介绍,1975年,刘昌起教授在天津市率先引进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技术;针对大咯血患者,率先开展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而从7年之后的1982年开始,科室又面向全国举办胸内科进修班,每年招收10~15名进修生,为全国呼吸学科培养了大量人才。同年,医院正式更名为天津市胸科医院,以胸内科、胸外科、心脏内科、心脏外科四大临床科室为支柱,临床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