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0日,天津市宝坻区百货大楼出现了一例疑似新冠病毒感染者,该患者曾在当地医院两次进行核酸检测与CT排查,结果均呈阴性,已经排除了新冠病毒感染。然而,当患者拿着资料来到天津市胸科医院急诊科就诊时,邵宝生教授根据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表现,发现患者在当地医院检查的胸部CT表现不能排除新冠病毒感染,他坚决强调“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轻易排除!必须把好我们这道关口!迅速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这样,在他的坚持下,患者及时被送往相关医院发热门诊隔离观察,并于2月1日确诊为新冠肺炎并转往定点医院治疗。由此,相关部门才得以立即采取措施,第一时间对百货大楼及相关地区进行严格封闭隔离。避免了疫情在我市进一步扩散。他在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医者情怀和使命。
“2017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使我国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大幅提高。这也是2020年,我国在短时间内取得抗击新冠疫情斗争阶段性胜利的重要原因。” 李月川教授不无感慨地道,“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舍己为人’的文化传统降低了疫情传染率,而我国医务人员的牺牲精神则大大降低了死亡率——无论前方后方,医务人员在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救治患者的同时,也迅速提升了对疾病的认识,并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毅力不断提高疾病诊疗能力,护佑患者生命。对于没有特效药的传染性疾病的救治,医护人员发挥的作用就像在河里一边摸着石头,一边用肩膀扛起一座独木桥,患者要自己走过去,但每名医护人员都会尽己所能,把桥扛得稳一点,再稳一点。”
国内首创:将呼吸危重症与介入肺脏病学合二为一
自2006年李月川教授担任胸内科大主任开始,他在担任胸内一科、RICU主任时的“人才战略”已初见成效: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成为推动学科发展源源不断的“后浪”。2008年,李月川教授不拘一格,将年仅38岁的李冠华提拔为RICU主任,并将视野投向了呼吸学科的另一片战场——创建了天津市最大、开展4级诊疗操作项目最多的呼吸内镜 介入肺脏病学中心,在国内首创“把以生命支持为特征的呼吸危重症和以内镜为平台的介入肺脏病学结合为一体”的发展模式。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本质在于通过生命支持,为后续的诊疗争取时间。比如,一些患者因为年龄、合并症等原因,无法承受气道和肺内介入治疗的操作,但在重症医学的支持下,这些困难都能迎刃而解。”说到这里,李月川教授回忆,自己曾救治过一位30多岁的小伙子,其因吸毒产生幻觉,竟将一根长12cm、直径1.2cm的铝管塞入气道。“如果当时没有重症学科的支持,医生只能通过手术将患者一侧肺叶离断,将异物取出后,再将气道吻合。这样,不仅风险极大,后遗症也很多。最终,在喉罩的保护下,我用细鱼线在支气管镜前端系了一个活扣,用钓鱼的办法成功取出了异物。”李月川教授接着介绍说,近年来,科室开展了大量诸如ECMO支持下全肺灌洗、ECMO支持下气道介入、ECMO支持下复杂胸膜腔疾病的控制治疗等高风险、高难度的诊疗操作,给众多患者带来了福音。“像这种喉罩保护下气道异物的取出,我们每年都要做十几、二十几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