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经乾隆的实验证明玉泉山的水最轻,说明最清洁、最纯净,评为第一。由此乾隆御笔题写“玉泉趵突”,更是要天天拉水入城,甚至就连乾隆下江南时都要带上玉泉山的水。不过一旦时间长了水质也就不新鲜了,当时的处理方法叫作“以水洗水”,据《庸闲斋笔记》里记载:“其法以大器储水,刻以分寸,而入他水搅之,搅定,则污浊皆储于下,而上面之水清澈矣。”
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时,清政府才认真考虑在北京建立自来水厂的事。其实在此之前,众多受洋务运动影响的人士亦曾提过为了解决京城饮水问题而建立自来水厂的建议,但均未受到重视。据说还是在这一年的秋天,慈禧在颐和园内召见袁世凯。袁世凯刚到不久就有一小太监匆匆来报,说宫廷某处走水(避讳语,指失火)了。后又报,已然扑灭,但因用水跟不上,还是烧坏了几处。慈禧闻言,便问袁世凯有何良策用以应对?袁答,自来水。
袁世凯
因为天津早在1903年就已经有了自来水,所以袁世凯深知自来水的种种便利,故向慈禧推荐。据有关资料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时有农工商部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上奏折,内称:“京师自来水一事,于卫生、消防关系最重,迭经商民在臣部禀请承办……为京师地方切要之图,亟宜设法筹办。”几天之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就批准了这项奏议,下达圣旨,设立“京师自来水公司”,并开始招商集股、购置设备、铺设水管……
然而临近年底时,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京师自来水公司又忙将出殡线路,也就是地安门、西四、阜成门沿线正在埋设水管的道路立即回填,后至次年二月底出殡后才重新挖沟施工。
一直到了宣统二年(1910)年初,水塔落成,可以正式向北京城内供水了。但在供水之初,自来水并不受欢迎。首先有价格问题。尽管自来水的水费不高,但安装自来水管线尚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此外就是自来水流出后因为压力会产生一些小水泡,当时被传言是洋人下的毒,饮用后会中毒的。还有民间传言,因为水管皆埋在地下,不见阳光,故而喝了会让“阴气入体”。后来京师自来水公司通过报纸来大量宣传,主动在街旁巷内安装了公用水龙头,派专人看管。对大户人家则把自来水管直接引入四合院中,安装专用水表计量等。种种手段,才消除人们的顾虑,推广了自来水。
我小时候家在幸福大街的幸福北里。记得我们胡同里的自来水管就立在我家的院门口。
自来水管靠墙而立,地上部分大多都是被包着的,只露出了水龙头。下水道口处立有两尺多高的水泥池。这样一是防止四处流水,二是人们如洗菜、淘米或漂洗衣服时可以把容器放在上面。
电影《特工》(2018)剧照。
自来水管的位置往往比周围地段要略高一点,而且四周为了防止流水又大多铺上石板。每逢冬日,溅出的水就会在水管四周的石板地面上冻成一层薄冰,在阳光下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那时候人们大多穿棉鞋,北京话叫作毛窝。这种棉鞋通常是高靿的,灯芯绒的鞋面,布里,白塑料的鞋底。腊月严寒,塑料底冻得梆梆硬。走到临近水管子处,真是一步一出溜。有时提着钢种(铝)壶去打水,都得蜷着脚指头,既小心又使劲地慢慢地蹭着走,否则踏在滑坡的冰面上,一不小心就是一个“老头儿钻被窝”。
当气温达到冰点时,白日里由于经常取水,自来水管内还不会马上结冰,但到了夜间就必须采取防冻措施了。当年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放小流”,就是微调自来水龙头,让水不断地以最细小的形式流出,以防静止的水在管内结冰。二是干脆把自来水闸门关闭,再将管内的水放净,自来水管里没有水,自然就结不了冰了。
因为“放小流”终有浪费之嫌,此外“小流”也不容易控制,故而大多的住户还是采用关闸门放空的方式来防冻。当年我们院内由各家各户轮流值班负责夜间关闸门,到了次日清晨再开闸门。记得当时轮到某户值班,该家的“大妈”总要到前、后院喊一声,招呼大家该打水的赶快去打水,随后再去关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