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东门城楼,凭栏远眺,历经2100多年的龙城沐浴在落日余晖之中,一弯碧水浸红霞,潺潺流淌。
“水中之陆曰州”,此乃“州”之本意。“州”的古字形像水中有小块陆地,被水包围的土地都可曰“州”。早在数万甚至二十多万年前,柳江流域就是古人类生存繁衍之地,柳州以柳江为名,是广泛认可的说法。
但实际上,历来关于柳州得名众说纷纭,说法不一,比如以“州界柳岭”为名 ,又一说以“柳星”“柳宿”为名 ,还有人认为柳宗元在柳州生活过,才有柳州之名。追本溯源,其中的一些说法也有据可循。
以“柳江”为名推动柳州发展
柳州在历史上有过很多名字,潭中、马平、昆州、南昆州、龙城等,“柳州”地名的出现在南昆州之后,官方说法多以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的一句话来解释柳州之名:“贞观八年改为柳州,因柳江为名。”该书作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其影响深远。
“大唐时期的长安城,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大都市,是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的中心。在经济发展的时候,大唐帝国没有忘记边疆地区的发展。”柳州博物馆馆长程州认为,追溯柳州地名的起源,可以从大唐的繁荣兴盛说起。
公元634年,也就是唐贞观八年,因地处重要的节点位置,唐太宗给广西的几座城市改了名字,其中就有合浦和柳州。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因合浦境内的廉山、廉江,唐太宗将合浦改为“廉州”,也是为了让合浦能够以廉洁之心,公平、公正地做好海上贸易。
当时,南昆州作为承接海上贸易的重要节点,几乎所有物资都是通过柳江河道进行运输。货物经由柳州,跨过桂林进入漓江水系,再进入长江水系往北方,通过陆路运往西南,经销到全国各地去。
位于城中区风情港内一段穿越千余年的正南门城墙便可佐证。“正南门遗址出土的唐代波斯陶碎片,就足以证明柳州曾经是承接海上贸易的集散地。”程州说。正因为这样,唐太宗以柳江为名赋予“柳州”之名,也是希望当地人如柳江一般海纳百川、包容四方,更好地推动柳州繁荣发展。
在古代地名用字上,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即同一级地名的用字不能重复,重复了就要改。柳州文史专家陈铁生介绍,在唐代全国同名的州有49组,当时的云南昆明也叫“昆州”,这些相同或相似的地名极易混淆,对国家的地理造成很大的不便。“南昆州”改为“柳州”,也就是以州治旁的一条河流为名。“汉代柳江称溜水,‘溜’是水急的意思,‘溜水’便雅称为‘柳水’。”柳江名字也因此而来。
“柳岭”之说源于地方机构精简
到了后晋时期,另一种极具影响力的说法冒出。在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史籍《旧唐书》中,其地理志部分认为南昆州同北边柳岭县的分界相连接,以此也就出现了“州界柳岭”为名的讲法。柳岭在柳州的北面,具体在何处?说起来,与现在的柳城县相关。
《旧唐书》记载,在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龙州,辖龙城、柳岭两县。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柳岭县并入龙城县,撤销龙州,龙城县则归南昆州管辖。这就巧了,柳岭县并入的龙城县就是现在的柳城县,曾经的柳岭县治所,据说就在柳城县凤山镇古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