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一条河改变一座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碧水蓝天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有力保障。沙河是东江一级支流,位于东江流域中下游,全长89公里,流域范围包括博罗县园洲、福田、石湾等7个镇及罗浮山管委会,集水面积1031.27平方公里。经过整治,沙河国考断面水质由2018年劣V类到2019年均值连跳三级达到Ⅲ类,今年上半年沙河国考断面水质均值为Ⅱ类,水质稳定向好。
谢远区对此深有感触:“我们既抓水污染防治又抓产业转型升级,在提前一年实现沙河从劣V类到Ⅲ类连跳三级大转变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实现县域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稳定达标,沙河水质更是优于国考标准达到Ⅱ类水质,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一条河改变一座城’。”
时间回到2017年,面对沙河水质断崖式下降的严峻形势,博罗果断采取科学之策,举全县之力推进以沙河为重点的水环境整治,全县45家涉水重污染企业注销或取消涉水工艺变更排污许可证,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1752家;清理非法畜禽养殖场2088家;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2座、提标升级改造20座,新建成污水管网539.13公里。
经过艰苦努力,沙河水质明显改善,由劣V类提升为II类,优于国考III类标准,创造了科学治理、精准治理、和谐治理的成功经验,得到中央和省、市的充分肯定;国考断面东江干流博罗城下、省考断面公庄河河口水质均值达到考核标准。
这是博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观察团建议,博罗应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
超
如何超
推动“一带一圈一区”差异化高质量发展
去年以来,博罗坚持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平台思维,全力打造沿东江经济带(一带),大力打造环罗浮山“三生”融合产业经济圈(一圈),大力强化博罗东部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以现代物流业为牵引,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努力打造博东乡村振兴样板(一区)。
博罗突出“一带一圈一区”建设分工差异的同时,突出“一带一圈一区”建设的整体协同。大力推动城市扩容提质,推动罗阳街道、龙溪街道由两街向一城转变,大力构建县城新区,按城市组团格局建设石湾镇和园洲镇。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构建起主体功能更清晰、布局更科学的发展新格局,推动博罗城市能级提升,铺开博罗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加快建设现代魅力强县。
市委党校科研部主任、经济学博士黄忠平认为,博罗规划“一带一圈一区”,是在对县情有清晰分析认识后提出的发展方案,可最大化地发挥当地各种优势,形成发展合力。
如在县城扩容提质方面,博罗县城整体面貌有所改善,但短板依然不少。博罗将推动罗阳街道和龙溪街道由两街向一城转变,大力优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发展罗阳街道综合服务片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优质生活区。传承岭南古城风貌,推动老城保护与更新。改变县城“中间弱东西强”的发展格局,增强东西联动。激发城市发展活力,串联形成城市型大县城发展格局。补齐龙溪街道、罗阳街道四角楼片区、小金片区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江南片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江南生态宜居片区,推动城市扩容提质驶入快车道。
在与东莞一河之隔的石湾镇、园洲镇,博罗将积极发挥临穗、临莞优势,对接优质产业、创新和科教资源,按城市格局建设石湾-园洲组团。拉大城市骨架,增强城市对高端要素和人口、产业的吸聚能力。在现有两镇各自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一体化城市规划设计,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两镇延伸,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持续推动两镇向两街转型。提升交通、公园、文体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将东江、沙河沿线一体化打造为城镇生态景观廊道,利用外围绿地、田地、水域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利用现有湿地高品质建设湿地公园,打造山水组团式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