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美国的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亚裔各族群之间依然泾渭分明,然而中国各民族之间却能实现大团结。这是因为我国各民族在历史上一直是在自然融合,而美国的各族群是在不到两百年时间里强行捆绑在一起的。在清朝以前中国历朝历代的领土不断出现变更:汉唐时期曾开拓漠北、西域,可那时东北、西藏等地并不在其版图之内;明朝在东北设有奴儿干都司,可漠北、西域又不在其管辖之下。
清朝不仅完完全全实现了对东北、台湾、新疆、西藏等地的控制,更为重要的是清朝实现了对上述地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全方位统一,所以清朝对这些边疆领土的控制力度远远强于之前历朝历代那种松散的羁縻统治。清朝在东北、台湾、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都直接派驻了官僚、驻扎了军队,与此同时这些地区与中原内地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乃至人口的流动也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终于第一次完完全全被置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控制之下。然而清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是和中原内地截然不同的:在当时的蒙古王公、西藏活佛、回部穆斯林宗教领袖看来他们臣服的是满清爱新觉罗家族。在孙中山先生的早期构想中同盟会十六字纲领中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将满清王朝赶出山海关,恢复明末的汉地十八省。
不过最终南方革命党和清政府的和谈结果却是清帝退位后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就从法理上明确了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之部分。从此这些地区由满清皇室的私产变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神圣疆域。历史上复杂的民族融合现象实际上使民族的识别认定工作成为了一种复杂的系统工作。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军阀混战。在这种形势下谁也没心思做什么民族识别工作。民国成立后的民族划分其实相当简单:汉、满、蒙、回、藏。中华民国的基本政治纲领“五族共和”也就是因此诞生的。北洋政府时代的国旗是五色旗: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分别表示汉、满、蒙、回、藏五大族系。民国时期的汉、满、蒙、回、藏五大族系并非与今天的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所对应。
清代在中原汉地设有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八个行省(合称“内地十八省”)。除此之外清王朝在东北设有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在外蒙古设有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在内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设有伊犁将军辖区;在西藏和青海分别设有办事大臣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