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和大臣之间是需要互相防备的,皇帝若不防备,则随时有可能被篡位。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朝中的大臣们即便是看上去再顺从、再忠心,也终究是信不过的“外人”。皇帝若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自家人提拔上来。
皇帝的自家人分两类,一类是宗亲,另一类是外戚,宗亲就是皇帝的叔叔、伯伯、侄子、兄弟那些同姓族人。
那么为何不重用宗亲而要重用外戚呢?
以西汉举例,汉文帝时有刘兴居作乱、汉景帝时有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有刘安作乱,汉昭帝时有燕王刘建作乱……宗亲永远是不老实的,仗着自己也是皇族的一员,体内流着龙血,一个个都觉得自己有坐上龙位的资格,皇帝怎么敢重用他们?
外戚本来是没有参政资格的,他们所有的权利,都是皇帝用一纸诏书授予的,这也代表着皇帝也可以用一纸诏书就收回他们的所有权力。若是把权力委任给宗亲,基本上就是放出去就收不回来了。外戚相比于宗亲,更好控制,更不容易失控。
以皇帝亲生母亲和亲舅舅为首的外戚势力,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对皇帝有二心的。西汉之所以有王莽篡位之事,是因为汉朝连续两代皇帝绝后,年迈的王太后不得不站出来主持大局,于是与那一代皇室隔了三代的外戚王氏又重新获得了权力。隔了三代的外戚,与“外人”还有多大区别?西汉是在很特殊的情况下灭亡的!而东汉的历代外戚,对皇室基本上都是很忠心的。
曹魏所处的时代集权制并没有发展至成熟,皇帝仍然需要凭借宗亲与外戚的势力来保护皇权。曹魏既不敢提升宗亲的势力,又要彻底杜绝外戚,怎能长久呢?
宗亲与外戚这两条左膀右臂,曹魏全部都弃之不用,这完全是自废武功、自断手足。
魏明帝曹叡病重时,任命了五位辅政大臣,其中四位是曹氏宗亲,另外一位是心腹秦朗,五位辅政大臣之首是燕王曹宇。中书令刘放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极力向曹叡称述重用藩王的弊端。曹叡害怕了,最终他还是信不过藩王,改让曹爽和司马懿这两人辅政。
年仅8岁的曹芳该托付给谁呢?如果有霍光那样忠心耿耿的外戚做辅佐,曹叡死前恐怕就能安心得多了吧。可是曹魏没有霍光那样的外戚,即便外戚中有霍光那样忠心耿耿的人,弱小的外戚势力又如何能担负起辅政的重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