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护理质量指标管理方法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采用常用的护理指标来评价护理质量不仅可控而且有效,但我国各地区甚至不同医院间采用的护理指标都不尽相同,缺乏统一的测量指标体系。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符合我国护理工作实际的数据平台,用统一的标准、路径及采集方法,将各医院碎片化的数据进行整合利用,促进质量数据信息的共享与挖掘利用。
为此,国家护理专业质控中心于2014年6月组建护理质量指标研发小组,2016年发布《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2016年)》,形成13个护理质量指标全国统一标准供全国范围使用。在此手册基础上,参照美国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库(NDNQI)经验,通过多次专家论证,于2016年自主设计构建了“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平台”(以下简称数据平台)。全国千余家医疗机构首次尝试按照统一的指标定义和统计口径采集护理质量相关数据,测算质量指标,分析质量问题。
“数据平台”主要功能为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反馈信息、日常管理和资源分享。
1、采集
“数据平台”第一功能就是实现护理质量指标数据的采集,获得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是进行质量改善的基础和前提。平台数据采集模块涉及14个护理质控指标与结果指标相关信息,护士执业环境测评和时点调查数据。
2、分析
科学有效地整理和分析数据,并从中发现、挖掘数据的价值,是“数据平台”建设的关键点。数据分析首先经过严格的数据清洗规则,将错误数据、无效数据和异常数据从数据库中清除,形成可靠的指标数据库。然后计算出医院每项护理质量指标季度以及年度对应的中位数以及上下四分位数,每个医院可获得全国或区域数据比较,把握自己在行业中所处水平;同时记录并展示医院既往指标数据,根据数据趋势了解自身质量变化情况;通过横向及纵向比较,医院可以更加系统地把握自身的水平,有的放矢,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质量改善方案。
3、反馈
反馈功能是“数据平台”建设的核心。一是向各医疗机构反馈国家、所在省份各指标管理方面的现况,便于各医疗机构进行纵向比较,查看其质量管理的水平或存在的问题;二是通过对“结构—过程—结果”三个维度指标的年度趋势、区域比较等描述性分析及相关指标的关联分析,分析行业在护理结构布局、过程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现况或存在的问题,为医疗机构制定护理质量改进的目标及措施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三是对平台数据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等方面进行反馈,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指导医疗机构规范工作的开展。
4、管理
为保证“数据平台”运转和健康发展,平台制定了相关规定。(1)在数据填报方面,制定数据收集监测流程和规则;(2)在数据保密性方面,签订数据保密协议、明确平台数据使用要求等;(3)在数据真实性方面,设置异常值提醒、人工核实等;(4)在用户使用指导方面,建立线上QQ助手、群、网络交流平台等;(5)在平台管理方面,设立用户统一约束管理与提醒、医院数据后台实时审核等,“数据平台”共配置四级管理权限:一级为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平台管理员,二级为省级质控中心管理员,三级为医院管理员,四级为病区管理员。各级管理员分别对其权限下的数据进行把关、审核及反馈等。同时,国家级、省级管理员还负责对国内或省内所有医院用户的加入、日常管理进行审核与管控,对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进行提醒与核验。通过各项设置及措施有效确保平台优质、高效运行。
5、资源分享
为用户提供质量管理经验案例以及基于平台数据进行的质量改善项目等,为用户或行业人员提供相关学习资源。
自“数据平台”建立以来,广大护理人员学习、应用指标进行质量管理、评价护理质量的工作理念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医院认识到基于数据驱动的科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利用“指标”这个质量的核心杠杆直面问题,针对性制定改进措施或方案,系统解决问题。截止到2020年5月,“数据平台”自愿申请加入医院用户2073家,其中三级医院1425家,占全国三级医院的55.93%。比起2016年7月平台建立之初的772家医院用户,新增用户62.76%。借助“数据平台”收集的数据信息,先后完成了《2016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2017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和《2018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中护理专业内容的撰写,实现了我国护理发展事业从经验到科学的零的突破,开启了用数据评价质量、证据改善护理的时代。同时基于数据得出的结论,给医院、行业以客观指导,也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政策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