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诱借贷易造成“过度信贷” 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
互联网经济专家刘兴亮认为,目前众多APP里发放的大多是无抵押的消费信贷,对于促进消费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如果平台采用诱导的方式,一些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自控力较差的群体就会有过度信贷的可能,甚至陷入贷款陷阱。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认为,规范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一方面要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另一方面要倡导行业自律,引导相关平台践行责任信贷理念,避免消费者过度负债。
居民债务过快上升的风险也引起监管层的高度。今年2月8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刊发专栏文章《合理评估居民部门债务风险》,强调“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
文章指出,我国居民部门债务风险尚在可控范围。但也要看到,2011 年以来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持续走高,2011 年末至 2020 年上半年的上升幅度超过 31 个百分点,居民债务继续扩张的空间已非常有限,相关风险值得。
文章强调,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一方面,部分负债消费主体存在非理性,未来收入与还款支出不匹配,容易超过自身经济能力过度借贷消费,埋下金融风险的隐患。另一方面,企业面对债务刺激出来的消费需求,
若扩大生产,则当未来居民债务不断攀升、偿付能力难以为继时,又会暴露出产能过剩问题,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匹配。与此同时,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 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
令人欣慰的是,针对互联网平台花式诱导贷款行为,相关监管措施已在酝酿中。2020年年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已对外发布,广征各方意见。
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认为,我国居民杠杆率已处于阶段性高点,未来增长空间已非常有限。消费贷款行业快速增长期已过,接下来的增长空间,更多的来自存量置换。尤其是监管态度已发生明显转变,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可视作未来五年消费金融监管的总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