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六年(1083年)九月二十七日,还在黄州团练副使任上的苏轼,迎来了小妾兼红颜知己王朝云为他生下的小儿子,他很希望这个儿子千万不要太优秀,做个平庸的人平平安安就很好,所以给这个儿子取名为“遁”,有“隐藏”的意思了。
但这个孩子并未如苏轼所愿,无灾无难,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二十八日早夭于金陵,来到这个世上还没满一年。
08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关于这首诗的名称,年代以及作者都有两种说法,在此不做深究。
全诗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片广阔的田野,主体是牧童和他放的牛。牧童傍晚放牛归来,悠然的吹起了竹笛,回家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全诗营造出没有奢侈和喧闹的氛围,让人感觉宁静和悠闲,以及一种无拘无束的快乐。在现代,这是许多人心里向往的田园牧歌生活。
09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作者是清代的高鼎,一首清朝短诗,却深得唐诗神韵,得以入选现代教材,几乎人人会背。
曾经年少时,也曾如诗中那清朝时的儿童,放学后急忙跑回家中,甩掉书包,就迫不及待着带上风筝,呼朋引伴地去撒欢儿。
那时还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APP,却有无忧无虑、自由玩耍的人生时刻,时光过得充实、快乐。也希望现在的孩子们也能如之前那样能够在大自然中释放天性、尽情嬉戏,拥有一个充满童趣的童年。
10
《杂诗》
儿时仰星光,举手若能摘。
于今七尺身,天高不可即。
最后推荐的这首诗的作者不是古人,而是当代诗人杜随的作品。这首诗明白晓畅,很好懂,却读来让人感慨莫名,引起强烈情感共鸣。
小时候总是很天真很简单,觉得一切都有可能。小时候我还和小伙伴畅享将来是考北大还是上清华,高考后才祈祷过了本科分数线就谢天谢地了。小时候天真的猜想以后是先买车还是先买房,现在嘛.....(此处无声胜有声)。
小时候觉得可以摘星星,长大后才知道银河的遥不可及。对于这份梦想,我们更熟悉李白的那首《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当初这份可能或大或小,总有梦想,反而随着长大,知道了很多,更多的是束缚、犹豫、直到梦碎,无力感汹涌而来。
在经历了大学的迷茫、社畜的重压、买房的拮据、相亲的尴尬、结婚的消磨、育儿的繁琐后,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也许是矫情吧)
最后用苏轼一句作为这首诗我的感受: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