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话语表明,古人对“木"有着深刻的理解,赋予了“木"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木塔作为“木德"的载体,也被赋予了“与天地参"的象征意义而受到赞颂。在中国古代兴建过许多木塔和木制建筑,有的高度甚至超过应县木塔,从中可以反映出古人对“木德”的孜孜追求。
“木"又是汉字中最为常用的部首之一。从“木"的字往往表示树木、木制器具的名称或其他与树木有关的事物。
林:lín树林。甲骨文写作,金文写作
,小篆写作
。会意字,双木为林,表示树比较多。
广西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儿生长有许多桂树,因此得名“桂林"。先秦时期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说:“番禺之西,八桂成林。"即指当时广西一带多桂树。秦始皇时,曾设广西为“桂林郡”。桂树包括药用的肉桂和八月飘香的“八月桂"等,自古以来都以广西出产最多,是广西标志性的土特产之一。如今,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市区内以桂花树为主要绿化植物。
森:sēn 森林。甲骨文写作,小篆写作
。会意字,三木为森,表示树非常多。
森林是人类的资源宝库,它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其他林产品,还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除尘降噪。森林是自然界的卫生保健医生,就像人类的肺,每一片树叶都是一个滤毒器,在光合作用中,叶面上的气孔敞开,空气中的有毒物质随着空气进入叶组织,储存在植物体内,而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气体则是纯净而无毒的。许多植物还能分泌出杀死结核、赤痢、伤寒、白喉等多种病菌的杀菌素,防止空气中的毒素达到有害的浓度。
树:shù 树木。小篆写作。形声字,从木,尌(shù)声(“从”表示跟某字意义相关,“从木”表示“树”的意义跟“木"相关;“声"表示跟某字读音相关,“尌声"表示“树”的读音在造字时代跟“尌”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广韵》:“树,木总名也。”《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树,生植之总名。”《礼记·月令》:“毋发大众,毋伐大树。”引申指种植,如《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又引申指竖起、建起、树立,如清朝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还引申指培植、培养,如《管子·权修》:“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缺乏认识与征服能力,便产生一种对自然的崇拜,认为万物都有神灵主宰。其中,树也是崇拜对象之一。因为树的生命力顽强,果、根、枝等都可繁殖,所以人们对树的生命力、繁殖力产生了崇拜。例如,古人曾以“树”为姓氏,从中即可以窥见树木图腾的影子,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树木一样顽强,子孙后代枝繁叶茂。在巴蜀、荆楚、吴越、西南边疆一带,这种树木图腾崇拜更加盛行。云南德昂族创世神话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中讲到,洪荒时代,世上只有花草树木,突然有一天,天上刮下一百零二片茶树叶,都变成了人,单叶变成了小伙子,双叶变成了姑娘,他们结为夫妇,从此才有了人类。云南独龙族神话《坛嘎朋》中讲到,人是从树丫包中爆出来的。此外,苗族还有“枫叶妈妈"的传说。这些史诗、神话传说、志怪故事的思想底蕴,其实就是对树的生命力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