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来将敌,水来土堰】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
【差之毫氂,失之千里】同“差之毫釐,谬以千里”。氂,亦作“釐”。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见“差之毫氂,失之千里”。
【差之毫釐,谬以千里】开始相差一小点,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谬,也写作“缪”。语本《汉书·司马迁传》:“故《易》曰:‘差以豪氂,谬以千里。’”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人要有所成就,就不能贪图安逸;贪图安逸,就不能有所成就。
【成也萧何败萧何】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豨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后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
【成则为王,败则为虏】见“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成则为王,败则为贼】见“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旧谓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贼。反映了以成败论人的观点。
【吃一堑,长一智】受一次挫折,长一分见识。堑,壕沟,比喻挫折、教训。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谓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谓当敌对的双方彼此相逢时,格外怒不可遏。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见“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语出《孙子·计》。原谓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出其不意,掩其不备】见“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初生之犊不畏虎】同“初生之犊不惧虎”。
【初生之犊不惧虎】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杵臼交】《后汉书·吴祐传》:“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祐赁舂。祐与语大惊,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间。”后因以“杵臼交”指不计贫贱的交谊。
【此一时彼一时】语本《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谓时间不同,情况亦异,不能相提并论。
【此地无银三百两】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阿二不曾偷”。后用以比喻想要掩盖事实,反而更加暴露。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谓这里不可居留,自会有可居留的地方。
【此处不留人,会有留人处】见“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存十一於千百】谓亡多而存少。
【打破沙锅问到底】同“打破砂锅璺到底”。
【打破沙锅璺到底】亦作“打破砂锅璺到底”。璺,坼裂。谐声为“问”,今径改用“问”。比喻追根究底。语本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馀,拙者不足。”
【打蛇打七寸】比喻做事把握住关键,才易于制胜。
【打开天窗说亮话】直率而明白地讲出来。
【打鸭惊鸳鸯】比喻打此而惊彼。
【东方不亮西方亮】比喻这里行不通,别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吕氏春秋·去尤》:“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后因以“东向而望,不见西墙”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
【独木不成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做不成大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亦作“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谓少管事、少揽事可少风险、少麻烦。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宋明理学家反对妇女改嫁的封建说教。谓贫困饿死是小事,再嫁而失去节操才是大事。语出《二程遗书》卷二二下:“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讬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