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汉之间米仓道路网,更方便了商贸物质的交流运输。除历代运送军粮官粮外,千百年来沿沿不断在川陕间运送丝绸、桐油、山珍等地方特产。尤其它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盐、茶运输古道。
阆中、南部古代盛产井盐。《唐书·地理志》载:“阆中、南部、新井、新政有盐”。明嘉靖《保宁府志》载:“盐课惟阆中南部有之。”井盐的运销是一个关乎民生和财政税收的重要问题。
盐行运输有“陆引”、“水引”,即分陆运、水运两种。陆运不像平原地区以畜力为主,成书于清宣统年间的《南阆井盐图说》载:“骡马驮运,南阆绝少。惟(人力)担荷背负,不下数万人。盖保属田少山多,贫民无以为业,多在南阆两厂贩盐陆运至本境及他县出售,藉微利以为衣食之资”,“所以或担或负(揹),道路络绎不绝,夏月挥汗成雨,严冬则著草履行雪中,忘暑忘寒,至劳至苦,良可慨矣”。阆南老人常把害“凉病”叫“背盐”,源于都有痛苦的呻吟声。
据《图说》所述,阆南井盐“水引”由船只沿嘉陵江、东河运往川陕各地。其中阆中从烂泥沟(文成)入东河,经苍溪之东溪至百丈关(旺苍),运盐上行水路700里,需10天。
“陆引”则以人力沿米仓道路网,背负至通、南、巴及汉中一带。
据《图说》列表,从阆中洪山盐场出发:
经河溪关、新场(扶农)、庙高楼(隆州驿)、保成宫、二龙场、至解元场130里;
经倒马溪 、烂泥沟(文成)、博树垭、王渡、蒲山垭、至老观场170里;
经梨子垭、黑土地(今红土)、破师塆、邱垭场、官子场、永嘉铺、花草垭、阴阳河、至巴州302里;
经永定场、黑土地、破师塆、邱垭场、官子场、永嘉铺、花草垭、阴阳河、青渡、石成堂、杨白河、至通江362里;
经梨子垭、黑土地(红土)、破师塆、邱垭场、官子场、永嘉铺、花草垭、阴阳河、早二塘、段垭场、枣林场、元波场、两河口、天鸡场、至南江县412里。
有些清代的地名与今名差异很大,尚待一一考察落实。
据《阆中交通志》载,因揹盐需要,历代在米仓道进入阆中的几条间道之间,辟出了一些便捷的大路。如:由阆南交界处的神隍垭(食盐产区集散地),经洪山场、金垭场、共和、凉水井、马安、马桑坪到千佛场,长130华里;
由马桑坪到牛王庙左行到猪垭槽山侧,经赵家垭、狮子坪、鹤峰寺到三庙沟,长约70华里。这些大路为运食盐的主要商道,俗称“盐贩子路”。又于此大路的凉水井前之火神庙左行至石滩口,沿塔溪寺沟到苍溪的白庙场长80华里,为阆苍仪三县的食盐及土布销售的重要商道。
阆中又是古代茶、马互市的集散之地。据《阆中民间传统文化集成·码头古道》载述,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兴起了茶马古道。阆汉之间的米仓道路网,同是川陕间的茶马古道,阆中是陕、川、康、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镇。
古代阆中和南江、通江、旺苍等地都产茶叶。加上经西南茶马古道转“成阆道”运来的茶叶,除在阆中及川北各县就地交易外,更沿“米仓道”运往汉中及更北边的地方。为此阆中不仅有茶马交易的集市,还有官府所建的茶库。《明史》卷五十五《食货志四·盐茶法》载:“先是,洪武末,置成都、重庆、保宁、播州(今属贵州遵义)茶仓四所,令商人纳米中茶”。可知阆中当时是全国四大茶库之一。
据阆中回民保世民所撰回忆录,康熙二十七年(1688),陕西回族人马如亭、马玉亭两兄弟就来到阆中做茶叶和牛羊皮货生意。后马如亭去湖北孝感,马玉亭仍留在阆中经营茶叶数十年,成了阆中茶业大户,而且有自己的马帮从云南下关,沿茶马古道运回茶叶,经阆中周转,远销陕、甘、宁地区。马帮将阆中的丝绸运到西南边境,换取茶叶,然后将茶叶运回阆中及秦巴地区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