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道从旺苍南延入阆中境,不同历史时期路段走向会有局部改变,陆路今仍偶见遗迹。据熟悉当地情况的老人介绍,在阆中境内二龙镇金兰院、黑土地(今红土)、蚕丝庙、簸箕梁、陈家梁、双庙子、妙高一段,陈家梁过河附近及其他路段,尚有石板路遗迹可寻。
从巴中、旺苍两个方向进入阆中的米仓道延线,都要经过阆中东北的老观场(古奉国县),盛产“上熟白米”(奉国大米)而又不通水路的老观场,成为两延线汇合的陆路交通枢纽、又是“米仓”重镇,所以自古有“旱码头”之称,颇具规模的古代粮仓遗存,至今保护完好。老观镇今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米仓道东路、中路的节点巴中、米仓道西路中路节点旺苍,从东面和北面两个方向延伸交汇到阆中,形成米仓道路网通向成都的中心节点,上至汉中,下达阆中,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学者称之为“阆汉道”,而成都经梓州(三台)、盐亭至阆中的古道称为“成阆道”,“阆中居蜀汉之半”由此可知。
若愚先生在《川陕古道“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一文中说:“四川广元与阆中之间、剑阁与阆中之间沟通剑门道与阆汉道的道路也至关重要”。“阆中北面的米仓道尽管艰险,从金牛道转进阆中略显迂曲,但从阆中往成都道路相对平坦,一般商旅多取阆汉道往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阆汉道是商旅行经川陕南道的首选道路。”
03
东道中的米仓道路网,首先是重要的兵道。
相传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伐纣、征集巴人参加牧野会战,就是经巴岭路即米仓道中段出师北伐。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巴賨劲旅助刘邦“还定三秦”,也走这条路。
《南冮县志》载:“汉昭烈帝伐张鲁由此。秦蜀之要道也。”诸葛亮率军从此路攻占汉中,南江县遗有“诸葛村”;东鼓城山顶,当年诸葛亮曾屯兵演练“八阵图”,点将台至今依稀可见。“诸葛寨在县北八十五里,……相传诸葛亮屯兵处也。”从这些以诸葛命名的村寨可知,当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来这里,必定要经过“居蜀汉之半”的阆中。怪不得阆中锦屏后山原建有“武侯祠”纪念他,怪不得有“诸葛亮造木牛流马,运军粮过嘉陵江时修浮桥”的传说。
米仓道上更有相关张飞的记载。《南江县志》说:木门道在县北一百八十里,地势狭隘,两岸奇峰壁立,世传即三国时张郃战死处。《南江县志》艺文志载其县令王经芳诗《集州怀古》,其中第七首小序云:“米仓山一名大巴,县北八十里,后汉张桓侯过取平城时为隘口”,诗云:“可是量沙夜唱来,胡然猛将阵云开。苦教煮石供储饷,笑煞曹家渴望梅。”清嘉庆《四川通志》载:“巴州虎头寨在州西。(舆地纪勝)在恩阳县西三十里,以山势如虎头为名,相传张桓侯拒张郃于此。”《巴中县志》载:“建安22年(公元217年),张郃从此路进窥巴西,为蜀将张飞所败。”

道光《保宁府志》(杂类志事纪第372页)载:宋“开熙三年(1207)以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曦反,松亟趋米仓山,由阆中顺流而遁,曦称蜀王遣禄邦等艇舟下嘉陵江…”。道光《保宁府志》(武备志·驿传)载:“宋绍兴六年(1136),蜀中军需粮秣,四川安抚制置大使上奏皇帝,请准将粮运至阆中附近,待春汛发后转运至军前”。
除地方志这些零星载记外,有必要载录几件米仓道延线上相关阆中的重要兵事:
一是南宋晚期蒙元大军进军四川,多次从这米仓道直下阆中等地。淳祐三年(1243)四川制置使余介在米仓道西路苍溪境内王渡(东河水路距阆中六十里)大获山筑城设据点,并先后移阆州治、苍溪县治、奉国县治于“大获城”,与在通江所建“得汉城”,同为保卫四川的北方门户。
《元史》(卷三·本纪第三·宪宗)记载:蒙元宪宗八年即宋宝祐六年(1258)十一月,“丙辰,进攻大获山,守将杨大渊降,命大渊为四川侍郎,仍以其兵从。庚午,次和溪口,遣骁骑略青居山。”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102,中华书局1977年,第1107页。)载:“蒙古主(大汗蒙哥)进次六盘,军四万,号十万,分三道而入。蒙古主由陇州趋散关,诸王莫哥由洋州趋米仓,万户孛里叉由潼关趋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