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道东路、中路汇至巴中后,经恩阳入阆中,有三条路线。一条是恩阳向西南,入仪陇县经柳林铺、张公桥、观音场,再西转入阆中凉水铺、白垭塘、青岩铺、隆州驿(妙高)、新场(扶农)、和溪铺(河溪关)、赛云铺、黄连垭、五吉关过嘉陵江进阆中城。这条线路在阆中境内偏南,应是西延南线。
文献和地名证明,此线路确是千古官道。隆州是阆州的古地名,最早设置于1500年前的西魏时期。《寰宇记》卷86:隆州“取其连冈,地势高隆为郡名。”北周时隆州辖境相当于今四川阆中、苍溪、南部、蓬安、南充等市县地。
隋大业三年(607)改为巴西郡。唐武德元年(618)复为隆州,……先天二年(713)改为阆州。今妙高镇临近阆中古城,古以州名“隆州”为驿站名,说明当时此处是入阆大驿站,在古官道上具有重要地位。
明清时巴州到府城阆中、到省城成都,都必须走这条设有铺、驿、关的官道。据当地老人讲,此路从凉水铺经白垭铺、青岩铺、隆州驿(妙高)、新场(扶农)、至河溪关,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走过全是石板铺路,至今白垭塘至高家大桥尚可见二百多米古石板道。此路也是从南部、阆中洪山一带盐场陆路运盐至通南巴、至汉中的主道。
另一条是由巴中恩阳向西至渔溪场,入阆境经双合场(龙泉)、罗汉垭、老观、土垭、毛家垭、石窑坡、袁家岩、回龙场(清泉)、博树垭、穿心店、滥泥沟(文成)至阆中。这条线路在阆中境内偏北,应是西延北线。
还有一条由巴中恩阳至渔溪、再入阆境三庙沟、鹤峰寺、狮子坪、千佛场、石滩口、二龙场、鱼荃子(东兴镇)、滥泥沟(文成)至阆中。基本走向大部同今347国道。这条线路在阆中境内居中,应是西延中线。
《阆中交通志》将西延北线和中线这两条古道列为“乡村大路”,笔者以为不确。元代以前,这两条路上连接着阆州、思恭县城(今二龙)、奉国县城(今老观)、义阳郡(今恩阳)、巴州等州县城池。路以城名,城以路兴,此路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应是官道变迁的另一种走法。至于说未见驿、铺、塘等地名,也许有多方原因,思恭、奉国、义阳等县到元代已先后废除,此路的地位有所下降。
02
东北面自旺苍经苍溪境入阆中,为米仓道西路南延线。
米仓山西头山间有四条由陕南通向四川旺苍的古道。自汉中、南郑之黄官、庙坝或喜神坝入川,经桃园、蒙子至旺苍。是汉中直达旺苍的一条。
其西还有两条则是金牛道汇入米仓山道的重要间道。最西的一条始自陕西宁强县的联平关,在金牛道上潭毒关分路,越旺苍县天星坪、木瓜铺,经白水场(今旺苍白水镇)至百丈关(旺苍城)。
另一条是陕西宁强县经茅坝河(今茅坝河镇),通过旺苍县的干河坝(干河乡)、鹰嘴岩(英萃镇),或经万家乡、盐河乡、国华镇在两会寺(今双汇镇)汇合,至旺苍百丈关(旺苍县城)。这应统称为米仓道西路。
米仓道中路至南江后,也可西转至旺苍,据《南冮县志》载:南江城西经大南滩、罗家坝、分水岭、九曲场、白马庙至百丈关(旺苍城)。旺苍百丈关,其实是米仓山南几路古道的汇节点。
米仓山西部几条古道汇于旺苍,向西可去广元,向南延伸,更是进入四川腹地的大道。即是说,旺苍既可由东河水路、又可由米仓道南延线陆路通达川北重镇阆中。
东河又名东水,东游水、宋江、宋熙水。发源于陕西宁羌县。入四川流经双汇、旺苍县城、入苍溪境经东溪、元坝、王渡,入阆中界经回龙场、井溪河、鱼筌子(东兴镇)至滥泥沟(文城镇),在阆中城东七公里文成镇灵山下汇入嘉陵江。东河从旺苍至阆中,自古由木船航运,在文成入嘉陵江南航可至南充、重庆。
沿东河的一条陆上古道从旺苍通向阆中古城。这条陆路由旺苍坝(百丈关)出发向南,经旺苍境内天星坪、木瓜铺、白水场,进入苍溪境内东溪、岳东、歧坪(安宋县、邓州)、王渡(大获山)、白马驿,入阆中境经方山(方州城)、老观(奉国城)、解元、二龙、石滩、凉水铺、隆州驿(妙高)、河溪关、五吉关,至阆中城。这条古道便是米仓道(旺苍)南延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