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江在哪里(江A)
目前所见最早收录“港”字的字书是南朝吴郡人顾野王(519一581)的《玉篇》。《玉篇》“港”字只收一音一义: “古项切, 水派也” 。此义后世字书皆沿袭。宋初扬州人徐铉 (920一991) 将“港”收为《说文解字》新附字: “水派也, 从水巷声, 古项切。” 江西南城人陈彭年《宋本广韵》(1008)“港”字两收 , 一为古项切, 义为“水派” ; 一为胡贡切, 构成连绵词“港洞” , 义为“开通”。《集韵》(1037) 又增收“胡降切,水貌。” 《康熙字典》 (1716) 将以上三个“港” 收于同一字头下, 将古项切释为“水分流也, 一曰水中行舟道”。《钦定叶韵汇辑》(1782) “港” 除以上三收外, 又增加第四收: “鱼亮切, 杨万里诗: 政缘夜来到渎头 , 打头风起浪不休。舟人相贺已入港, 不怕淮河更风浪。” 此处词义应该已经是“港口” , 但韵书并未明言。以上情况表明, “港 (古项切) ” 进入字书后一千多年始终只有唯一的“河流”义项。
在实际语言中, 至少从宋朝开始, “港”已经从“河流”义引申出了“港口”义, 元明以后该义项已普遍使用。《王力古汉语字典》(2000) 是一部着力揭示词义发展演变历史的学术性词典, 该词典称“魏晋至唐宋这一段产生的词义为后起义, 元明以后产生的词义为晚起义。”并标明“港”的河流义为后起义, 由此义引申出来的港口义为晚起义。其“港1” 条目如下:
港gǎng, 古项切, 上, 讲韵, 见。①江的分岔 (后起义) 。梁元帝登堤望水诗: “高岸翻成浦 , 曲港反通舟。”引申为可以泊船的江湾或海湾 (晚起义)。宋杨万里舟中买双鳜鱼诗: “小港阻风泊乌舫, 舫前渔艇晨收网。”
但字书正式收录“港口”义项则大概晚至《辞海》(1915)。《辞海》“港” 条目以第一义项“江河的支流” 继承传统的“河流”义 , 此外新增了第二义项“可以停泊航船的江湾或港湾” 。正如《王力古汉语字典· 凡例》所言: “ 词义发展是渐变的。所谓后起义、晚起义是指新产生的某词义在这个时期已有较普遍的应用, 而不一定指某词义始见于这个时期。” 既然词典收字释义往往滞后, 那么“港” 字本义的产生时间当早于《玉篇》成书的南北朝时期。
1999年版《辞海》对 “港”的释义作了新的改进:
①一般指与江河湖泊相通的小河。《水浒全传第十九回》: “原来这石碣村湖泊正傍着梁山泊, 周围尽是深港水汊、芦苇草荡。”又, 有的入海河流下游亦称港。②河水湾处。杨万里《诚斋集三三 · 舟中买双鳜鱼》: “ 小港阻风泊乌舫, 舫前渔艇晨收网。” 今为港口的简称。
这一释义有助于我们认识“港” 的词义发展轨迹: 由本义江河的支流扩展外延而用于入海的河口; 又由本义改变内涵转用于河湾, 继而因河湾可泊船而引伸出港口义, 并进一步由河港扩展到海港, 以至于今天的航空港。
虽然早期字书《尔雅》、《释名》、《方言》、《说文》均未收“港”字 , 但汉末佛教译经中已有“港”字。例如, 三国时旅居东吴的高僧支谦所译《佛说孛经钞》: “见谛沟港。常好布施, 赈救贫穷, 人呼为给孤独氏。” “一当念佛……二当念法……三当念众:恭敬亲附依受慧教佛弟子众, 有得沟港, 受沟港证者; 有得频来, 受频来证者; 有得不还, 受不还证者; 有得应真, 受应真证者 。” 引文中的“沟港”是表示僧人修行等级的佛教术语 , 显然是一种引申用法, 而“港”的本义当比这更早; 引文中“沟港”属同义并用, 也显见其水派义。比这更早的“港”字用例是东汉马融 (79一116) 的《长笛赋》: “庨窌巧老 , 港洞坑谷。” 但此例“港”的音义均不同于“港 (河流) ” , 《玉篇》也未收。《广韵》才另收在送韵胡贡切: “港洞, 开通。”
另有迹象表明, “港” 在汉代已用作水名通名。《太平寰宇记 · 卷126》: “小史港 《今合肥小吏港, 曾名小市港)即汉建安中庐江府小史焦仲卿妻刘氏为姑所出, 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 乃投水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 时人怜之, 后为名。” 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 湖北省卷》, 黄石市黄石港区地名的由来“据《太平寰宇记》, 东汉末刘勋于此筑黄石城, 因有港西入华家湖, 故名黄石港” 。
还有一些迹象显示, 早在先秦时“港” 已用作水名。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 江苏省卷》, 无锡伯渎港: “相传为商末吴泰伯所开。” (元)刘勋《隐居通义》, 江阴申港: “春申乃楚考列王元年为楚相, 封为春申君 , 今浙郡有申港即其地也。” (清)《湖广通志》, 钟祥龙凤港: “ 旧传楚王尝乘彩舫载嫔御游此。” 黄冈颜子港: “其左右为长沮桀溺阪石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 八字。”《大清一统志》, 当阳昭溪港: “相传楚昭王返国与宫女济此。” (清) 《江南通志》, 芜湖鸠鹚港: “ 芜湖古城在芜湖县东三十里, 古地, 左传襄三年‘楚子重伐吴, 克鸠鹚’ 是也, 汉置芜湖县, 今县东四十里有鸠鹚港。”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 江西上饶市余干县梅港乡: “战国末期梅姓定居江边, 因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