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江在哪里(江A)
早期字书为何不收“港” 字 ? 其原因可能是该字只通行于当时华夏中心区域以外的偏远方域, 属方言而非华夏通语。《方言》本该收方言词, 但因扬雄只能利用方言区的人进京之机问询, 而未能到方言区去作实地调查, 故不知该方言词。另一方面, 当时“港” 可能只是一个口语词, 尚无固定字形, 故无法收入字书。直到辽代, 幽州(北京)僧人释行均997年所编《龙龛手镜》仍将“港”和“港”的俗字“渀”并收: “渀, 俗, 音讲, 水流也。港,正, 同上。”北宋汴京人丁度所编《集韵》则将“溝”视为“港”的异体字: “溝、潜, 水分流也, 或作溝。” 陕州人司马光的《类篇》则在收“港”的同时又在“溝”字下另收“港”的音义: “溝, 居侯切, 说文水渎, 广四尺深四尺。又古项切, 水分流也。” 直到金代河北真定人韩道昭的《五音集韵》, 仍将“溝”收作“港” 的异体字 : “港、溝, 水也。” 值得注意的是, 《龙龛手镜》、《集韵》、《类篇》、《五音集韵》的作者释行均、丁度、司马光、韩道昭均为北方黄河流域人, 而《玉篇》、《广韵》作者顾野王、陈彭年, 《说文》新附字收录者徐铉均为南方长江流域人。
叁 “港”地名的公时分布
“港” 作为地名通名, 今天可以指称河流、聚落、港口、海湾。其中, 海湾为海域地名, 与内陆无关。港口是晚起义项, “港” 用作港口通名也较为晚起。例如, 我国现有五个称“港”的城市都是近几十年内以港口得名的: 江苏连云港市(1962) 、张家港市(1988) , 广西贵港市(1988) 、 防城港市(1993) , 辽宁东港市(1993) 。上述四类地名中本文的是河流地名和聚落地名。河流属自然地貌 , 最初多由当地居民用方言口语命名。聚落地名尤其是乡镇以下的聚落地名大多又根据聚落所在地域的特征性地貌来命名, 而河流就是水网地区经常用以命名聚落的一种特征性地貌。以“港”得名的聚落地名大多以河流命名, 晚期也有一些以港口命名。
“港” 字河名和聚落名密集分布的地区, 大体以江浙沪为中心, 及于皖鄂湘赣, 乃至闽粤台等省区。其中,“港”河名集中在江浙沪。《中国水名辞典》共收河渠名1140条(多为70公里以上), 其中以“港”为通名的有6条, 都在江浙沪: 江苏张家港市张家港、射阳县新洋港、建湖县黄沙港, 浙江衢州市常山港、江山港, 上海市沙港 (即北沙港)。至于“港”字聚落名, 江浙沪以及皖鄂湘赣多以河流命名, 闽粤台则多以港口命名。
下面根据按省分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对以上省区的“港” 字地名进行统计。因未见江西省卷, 该省改用三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统计。两种词典同为商务印书馆出版, 编撰体例和所收地名也大体一致。由于《大词典》未明确区分地名类别, 江西的统计数字恕不分类。不过江西无海湾、少港口, 其地名中聚落名占绝大多数是显而易见的。以上两部虽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地名词典 , 仍远不能收录全部地名, 未收入词典的“港”地名肯定为数不少, 但词典所反映的不同地区“港”地名分布密度上的明显差异应该具有较为可信的统计价值。统计结果列表如下 :
![从“港”的词义演变和地域分布看古吴语的北界](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2_01/23/1642913031EU7OGR.jpg)
除以上十省区外, 其他省区或未收“港”地名, 或只有寥寥几个“港”地名。其中几乎没有河流名, 聚落名大多也不以河命名。例如, 天津市是词典中收录“港”地名最多的北方省区, 但多非河流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 天津市卷》共有15个“港” 字聚落地名。其中, “港北街、新港路、临港立交桥” 均以港口得名, “香港路” 也与河流无关; 其余地名大多虽含“港”字, 但音义均不同, 其音为jiǎng, 义为“洼淀” , 例如: 官港、白龙港、车辋港、黄港水库、双港、西港、西十字港。又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河南省卷》只有一个“港”字聚落名, 其“港”义为港口而非河流: “(信阳)浉河港,1955修水库, 库区内王家岗居民迁此, 因三面环山, 东临浉河, 船只往返停泊于此, 俨如港口, 故名。”
统计显示, 闽粤均未收录“港” 河名, 台湾则有8个: 东港溪、南港溪、中港溪、北港溪 (有两个同名的北港溪)、枫港溪、新港溪、港口溪, 但以上河名中的“港”并非通名, 至少不能算作独立的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