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明正统年,他用神术“行兵屯营,夜役阴兵垒石城一座,周围七十丈,高五尺。分南北二巩门,无雉堞城楼,壕堑,后倚砦崇高,岭前绕小川”。当年他围猎守鹿于此地,所以石城叫守鹿城,后来,因为地方土音讹传,也就是口音问题,“守”为“周”,所以后来这石城就叫成了周鹿城。
当然,因为这人太过传奇,区域影响大,民间把就他神化了,也就有了这些传奇的说法,不管人也好神也罢,不光这个周鹿石城的建设,周边还有好几个石城和他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如定罗,下旺,旧城等。

那马巡检司设立,授职的第一任巡检土司叫苏关,后来,他“故绝”了,所以,又任命白山司的头目黄理接任,并世袭,由此开启了黄理一系黄氏主政那马三百余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在司城西北的岊旦山(“岊jié”,也有记为“岜bā”)中石洞,曾祭奉着黄氏第二任那马土巡检司黄晹像,也就是该系黄氏的二世祖。
最初的那马土司管辖范围,据文献记载,南北广五十里,东西袤六十里(也有东西五十,南北六十的说法)。按照当时的区域行政划分,那马土司分十六城头(城头,是当时区域的行政区域单位名称,类似于现在的乡)。不过这十六城头的具体范围,区域名称,文献中没有记载,现在也就不清楚当时的具体情况了。
那马土司虽然小,但其地理位置在区域中却是比较正中的,古籍记:万峰罗列,两水潆洄。武缘翼其东南,各司障其西北,周鹿石城岿然中立。城头村落环拱峙居起视提封,虽无天堑之险,而蕞尔土属,俨然砺山带河,亦足观也。

到了明末,天下更迭之际,地方兵乱,那马土司也没有逃过,当时人口也因此流离失所,到清初乾隆年时,局势稍平,全司统计人口,仅剩三百余户八百余人。
在晚期时期,那马的变革就更大了,同治六年(1867年),时任那马土官黄栾,虐民溺职,民怨官弃,于是思恩府知府熊寿山提参,由此那马土司被废了,那马黄氏延续340年的土司世袭从此终结,区域正式改土归流,设置成那马厅(这个厅,行政比县低半级,比乡,镇之类高半级)。
到同治九年(1870年),朝廷正式派流官薛某任通判,厅治设于石塘圩,借石塘圩北帝庙为公署。行政开始几年后,在光绪二年(1876年),时任厅官黄衢才于石塘建公署。
清末大变,世间不太平,宣统三年(1911年),封建时期,清代最后一任那马厅官,牟慰文,因为匪乱,被堵于厅署内,被匪徒活活焚死,厅署也半存半塌。

民国建立,元年,广西施行行政区域改革,什么废府留县之类政策,把那马厅和定罗土司合并,成为那马县,县署设在石塘街,县官林鹤年仅筑一个炮台为县署,借民房住。直到民国四年,才正式迁往周鹿石城里面建县署,经历三百余年,周鹿石城才正式成为行政中心。
全县划分为三区十五团,团下设保,保下设甲。即:
周鹿区三团,周鹿、高圩、片圩、杨圩,区治周鹿;
石塘区三团,石塘,龙口、贡川团,区治石塘;
州圩区八团,州圩、永固、庙圩、什陇、堆圩、都勉,香林,眼圩,区治州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