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收藏的《福建海岸全图》 ,绘制于18世纪初期,翔实地描绘了福建沿海的城镇、军事设施、港口、岛屿、河流等地理要素。其中,泉州地界不仅清晰地标注关锁塔(万寿塔)和石湖塔(六胜塔),德济门、洛阳桥等几个沿海、沿江的遗产点,也均能在图上找到对应点。19世纪中期绘制的《七省沿海全图》清晰地标注大坠岛、小坠岛、六胜塔、姑嫂塔、晋江、洛阳江、洛阳桥等重要地理标识。
李国宏表示,六胜塔、万寿塔和石湖码头,存在于不同时代的航海图、海防图中,说明它们不仅在宋元这个港口贸易繁华的时期担纲着重要任务,而且历经明、清,功能一直在延续,反映了泉州湾完善的港口设施体系一直得到保护与利用。
虚实结合多元展现
为了让大家更集中、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展馆还展出了一批实物,包括石湖码头通济栈桥考古发掘物及相关的文献古籍,民间航海留下的一些老物件,如针路簿、账本等,此外,还制作了小视频和专题片,用多媒体语言讲述主题。
2019年2月,福建省博物院联合石狮市博物馆,对石湖码头通济栈桥进行小范围的考古发掘,在早期堆积层中出土五代青瓷碗和北宋白瓷碗等遗物,印证了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建造通济栈桥的文献记录。通济栈桥考古发掘的五代以来的瓷器,既有与石湖码头接近的晋江磁灶窑,也有同安窑、安溪窑、闽北的云霄窑和浙江的龙泉窑等宋元国内几大著名窑口出产的瓷器。这些深藏在地下数百上千年的瓷器残件,用各自的语言,向来访者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
展馆设计时,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用语言、视频、3D动画等形式,尽力带给参访者智能化的展厅体验。比如,将航标塔的导航功能和码头的中转、稽查、海防等功能,制作成小视频,将泉州申遗的历程、系列遗产点之间的关系及保护的理念,遗产点与周边民众的和谐关系做成了纪录片,有助于参访者更直观地获取和理解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