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以四哥朱棣取胜而告终,以反对迫害宗室造反的朱棣自然不可能亏待兄弟,而且朱棣真的担负起了长兄为父的责任将几个年幼的弟弟抚养成人,其中朱棣最喜欢的就是朱栋,因为朱栋并没有什么实力,也没有什么野心,只是个皇宫中成长起来的平凡皇子,为此他一改朱元璋晚年不和功臣联姻的举措,给这位弟弟选定了妻子,就是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最后硕果仅存的开国功臣郭英的女儿。
按照规定,藩王一旦成婚就表示成人,应该离开京城前往封地,朱栋成婚后却迟迟没有动身,这是因为朱棣没有让他走。
朱棣本身造反起家,自然不可能容忍早有藩王造反,虽然朱栋老实,但是天高皇帝远,这个时候局势还不稳定,他也不敢保证朱棣到封地后老不老实,因此在经过六年的整治工作后,外地的藩王已经被他处理的差不多了,大局已定,在永乐六年他才下旨让让朱栋夫妇前往安陆。
朱栋这个人本身就对皇位不感兴趣也不敢有兴趣,对他来说前往封地居住是最好的选择,可惜不知道是不是水土不服的原因,常年生活在南京的他不适应安陆的气候,朱栋在安陆只生活了六年,最后在安陆病死,年仅二十六岁。
朱栋和郭王妃没有儿子只有四个女儿,此时活着三个,其他妾室也没有生子,属于无嗣,按照规定封国要被撤销。

明朝初年有一项令人发指的政策就是殉葬,皇帝和藩王去世后他们的妃嫔都要殉葬,如果有儿子的话经过皇帝批准有可能活下去,郭王妃知道自己无子肯定要殉葬,于是恸哭曰:“贤王舍我去,未亡人无子,尚谁恃?”随后给自己画了一幅画像交给身边的宫人让她将来交给自己的女儿,好让幼小的他们将来知道自己的母亲的样子 “俟诸女长,令识母。”随后自杀。
朱棣听到弟弟的去世后也很伤心,特意辍朝十五天表示哀悼,并且下令郢王府的宫人留在郢王府祭祀郢王,弟弟留下的三个女儿封为光化、穀城、南漳郡主,岁禄各八百石。
朱棣虽然顾念兄弟之情,但是朱棣死后就不一样了,朱瞻基登基开始打这几位姑姑的主意了,准备给自己的弟弟梁王选择封地,如果选新的的地方那就必须修建新的王府,配套新的藩王保障,那样太费钱,而且朱瞻基有九个弟弟,即使死了几个花费也不少,于是他开始琢磨捡现成的了。经过他一番审视,他发现在安陆的郢王府不错,亲王建制,完全符合自己弟弟的规格,而且保存完好,维修一下就可以入住比新修一座省钱省事,最重要的是朱栋已经死了十几年,自己的爷爷也死了,王府里都是一些女眷,腾府完全没有问题。当然他表面工作还是要做的,他故意咨询大臣这件事可不可以,皇帝有意自然无人给早就死了爹的朱栋女儿做主了,于是搬家工作顺利进行,郢王府的女眷们都被送到了南京。

先是,上谓侍臣曰:"郢靖王无嗣,其宫眷尚留安陆,国中无主。朕欲移寘南京旧内,庶供给皆便。于义何如?"侍臣对曰:"此陛下亲亲之仁,处置当矣。"遂有是命。
后来过了几年,朱瞻基做主给这几位姑姑选婆家,结果发现当年郢王朱栋去世的时候留下了大笔遗产,朱棣可怜弟弟早亡,直接将这笔钱给封存起来祖辈将来给侄女,没想到被朱瞻基发现了,于是很自然这笔钱就不知道哪里去了。别人不记得,但是朱栋的女儿南漳郡主记得,他多次向朱瞻基讨要,结果都被朱瞻基含糊过去了。后来朱瞻基的孙子朱见深当了皇帝,南漳郡主还在为争取一场而努力,朱见深自知自己爷爷干的事,但是他不能还钱,因为这样一来就承认了,于是他拒不承认,表示时间太长了找不到了,所以他个人出一部分钱补贴一下南漳郡主,这笔公案才告结束。
安陆第二位藩王是明仁宗的第九个儿子朱瞻垍,他出生在永乐年间,永乐二十二年,其父朱高炽登基后册封为梁王,但是朱高炽还没有决定他的封地就死了,作为大哥的朱瞻基担负起了父亲的责任,于是负责给弟弟选择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