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监管层的整顿,医美亦有促进行业发展的利好政策。北京、广东等地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疗美容等资源稀缺领域。“医美之都”成都更是出台了医疗美容产业发展规划,希望以医美为代表的美容消费需求成为城市消费热点。
医院层面也在发生变化。不仅科班出身的医生,包括一些医美机构运营者都开始意识到,医美的本质是医生,要让消费医疗回归医疗属性,回归到以医生为核心。
“目前以营销为导向的医美机构仍然占据大头,但这不符合行业发展逻辑,医美行业最终将转向以技术为导向,虽然这股力量目前还很弱小。”李滨认为。
根据新氧提供的数据,2019年全国医美消费人群约有两千多万。虽然美妆消费人群有10倍之多,但医美的接受度未来将越来越高,护肤品、美容院和医美三者的差距将越来越小。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求美者越来越不受年龄所限。李滨注意到,原本集中在25-45岁之间的求美群体近十年间不断向两头拓展。年轻的女孩来割双眼皮,小的不到20岁;也有60岁的阿姨来拉皮,高高兴兴地做完,再领着闺蜜过来。
求美者中的“学霸”像搞科研一样研究医生的手法,张口闭口专业术语,俨然半个行家。消费前“做功课”成了必修课,哪怕是关系再好的朋友介绍。“靠包装忽悠的那套东西不行了,老百姓越来越精明、有知识了。”从事医美行业十多年,前述上海九院的医生感慨。
南方周末记者 马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