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由于受到敌人的血腥镇压,当时的陕北党组织和游击队处在十分困难的时期。据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讲解员李田田介绍:“面对险恶的环境和凶残的敌人,谢子长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他说革命是要花本钱花代价的,敌人想要多杀害我家几个人,逼迫我不革命,根本办不到,敌人的暴行只能促使我革命到底。”
1934年,谢子长任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红26军42师政治委员、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指挥部队先后取得了安定景武塌、清涧县张家圪台、清涧河口镇战斗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在清涧河口镇战斗中,谢子长不幸胸部中弹,但他依然带伤指挥部队作战。由于伤势过重,战斗结束后,谢子长再也无法坚持工作,暂时离队。
1935年正月的一天,刘志丹来到灯盏湾看望谢子长。两人就当前形势、两地区和两军统一领导等问题交谈很久,谈得十分融洽。同年2月21日,由于病情恶化,谢子长不幸逝世,年仅38岁。
“民族英雄,虽死犹生”
1939年8月,子长县当地人民要为英雄修建烈士陵墓。有关部门找到毛泽东,请他为谢子长陵墓题词,同时题写碑文。毛泽东听了汇报后,二话没说就挥笔写下了“民族英雄,虽死犹生”的题词和“民族英雄谢子长同志之墓”的碑,接着,他还亲自为谢子长题写了碑文。
1946年2月17日,谢子长同志的遗骨由枣树坪迁至齐家湾埋葬。19日上午,谢子长陵落成典礼和公祭大会在齐家湾隆重举行。毛泽东又一次为谢子长陵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朱德题词:“子长同志,陕北人民领袖,前仆后继。”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也先后题词纪念。中共中央西北局送的挽联“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高度概括了谢子长伟大光荣的一生。
“毛泽东的题词和碑文,言简意赅,总结了谢子长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谢子长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事迹将永留人民心中,他的事业将永远被我们中国共产党继承下去。”子长市委党史办主任刘海珍说。(记者 张权伟)
红色档案
谢子长,名德元,安定人,一九二五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即以共产主义为解放中国人民之道路,创农民讲习班,组织农协,领导人民参加反帝反军阀运动,人民因有谢青天之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子长起义于清涧,继参加渭南暴动,败不丧志,奔走西北、华北各地。九一八事变后,于陕甘之间组织反帝同盟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即是第二十六军之前身。一九三三年赴察哈尔参加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回陕北组织第二十七军,协同刘志丹同志创造了陕甘宁边区。一九三四年于河口之役负伤,一九三五年春因伤逝世。党政军各界感子长之功德,改安定县为子长县以志纪念。于政府及人民为子长立墓之时,书以叙之。
——1939年毛泽东为谢子长所题写的碑文
访谈与点评
谢子长的革命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访子长市委党史办主任刘海珍
谢子长举家革命,历尽艰险直至牺牲,尽管英年早逝,却留下了不朽的功绩,在陕北人民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威信,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今天我们纪念谢子长,就要从他的革命经历中汲取精神养分,从他的人格风范中获得榜样力量,让先烈们永恒的革命精神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谢子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生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西北地区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政治黑暗、土匪横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谢子长历经艰难困苦,与刘志丹等同志创建了陕甘红军,开辟了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我们纪念谢子长,就要学习和弘扬他一切从革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
谢子长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改造民团,打击地主恶霸、土豪劣绅,为穷苦百姓撑腰做主;组织农会、设立章程,为劳苦大众谋利益;创建陕甘红军,建立红色政权,为人民群众打天下。他去世后,中共西北局的纪念挽联写着“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我们纪念谢子长,就要学习和弘扬他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一心为民的崇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