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陕甘红军和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谢子长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不居功自傲,从不把自己凌驾在组织之上,任何时候都自觉服从党组织的领导,从不计个人私利,甘于奉献,一心为公。我们纪念谢子长,就要学习和弘扬他始终以党的利益为重、不计私利的磊落情怀。(记者 张权伟)

谢子长同志故居。
采访手记
从英雄事迹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每次看谢子长的英雄事迹,都让人无比感动。“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情太少了。”这是谢子长在病情恶化之时的最大遗憾。
1927年初,谢子长在安定县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宣讲《谢制农民协会章程》,培训了一批农民运动骨干。他领导县农民协会积极开展与土豪劣绅及高利贷者的斗争,拘禁和审判土豪宋运昌、李耀辉等,赶走全县最大的高利贷者王玉书和马子厚,烧毁文约、账簿,宣布废除苛捐杂税,为穷苦百姓做主。群众都亲切地称颂他“谢青天”。
为人民幸福而奋斗贯穿了谢子长的一生,而他也同样深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1946年2月27日,延安《解放日报》报道,“瓦窑堡二万余人举行公祭,灵前四五顷地全是吊祭者踏平,附近三条道路为之增宽,人民之广为瓦市空前未有。”
回望百年峥嵘岁月,还有很多像谢子长一般的革命先驱,在黑暗中孜孜以求、探索前行,挺身而出、无怨无悔。李大钊同志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就指出,“牺牲永远是成功的代价”。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格。他们将生命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信念如磐,一脉相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英雄是其历史的重要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每一次对英雄的缅怀,都是精神的洗礼;每一次对红色故事的回眸,都是信念的传承。常读英雄故事,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我们相信,英雄精神必将一代代传承下去。(张权伟)
先锋与群众
“英雄后人就要为英雄争光”
——记东方红村党支部书记谢海林
从2002年担任村委会主任到2018年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谢海林担任子长市李家岔镇东方红村的负责人已经19年了,他说自己最深的感触是:“作为革命烈士谢子长的亲属,我没有愧对先辈的教诲,始终牢记使命,带领村民一年接着一年干,终于实现了全村的致富奔小康。”
谢海林的曾祖父和谢子长是堂兄弟,他从小便是听着先辈的英雄故事长大的。“英雄后人就要为英雄争光。先辈们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义无反顾参加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我不能辜负先辈们当年的期望。”谢海林说,长大后自己没有选择去外边发展,而是留在当地,和群众一块儿建设家乡。
作为民族英雄谢子长的故乡,东方红村地处子长市城区以西25公里处,全村辖4个自然村,共有人口267户884人,仅有耕地1500亩,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72人。自担任村“两委”负责人以来,谢海林带领支部以“红色东方红、生态宜居村”为村上发展主线,以创建“红色先锋”党建品牌为抓手,带领村民建拱棚,发展种植养殖业。
“村上想要发展,村集体经济就必须壮大。”谢海林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干的。近年来,东方红村按照“养殖 拱棚种植 沼气”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共发展50头规模能繁母猪猪场1个,配套100立方米沼气池1个;新建拱棚54座,栽植拱棚葡萄40座、蔬菜棚14座;建成光伏发电站1座。截至去年底,3项产业纯收入达34万元。
为了让村上的发展惠及更多群众,谢海林在产业发展之初便耐心与农民沟通。在他的牵头下,村干部、能人大户带头入股,吸纳农户50户。目前,谢海林打算通过发展集陕北传统居住、生活、文化、教育为一体的“乡村红色旅游”,发展山上观赏经济林、川道拱棚种植养殖相结合(养猪场 沼气池 葡萄园 农业体验)的“循环经济”,发展壮大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助推乡村振兴,提升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