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书店为什么以销售二手书为主,这就要从傅天斌早年的经历说起。傅天斌年轻时在新华书店上班,常有读者来问他,有没有早些年出版发行的书,听得多了傅天斌也开始对旧书产生了兴趣。
曾有藏书家说“旧书就像河床下的宝藏,是历史与文化流过后的沉淀”,但这些历经时光的沉淀,有时候并不能轻易来到世人面前。“对读者来说,新书店买不到、图书馆也借不到的书,很有可能在二手书店能找到。所以我们二手书店是对新书店、图书馆的一个巨大补充。而且,二手书店包容性很强,这里有旧书,也有新书,有文创产品,也有古旧字画。它是一个充满了生活化的消费场景。我想,二手书店存在的价值,能把我们记忆中的文化传承下来。”

◆要让书发挥它们的最大价值
傅天斌说,很多人对二手书有误解,认为是脏兮兮、破破烂烂的,其实真正爱书的人都是懂得保护书的。傅天斌淘回来的每本书,他都会亲自整理,再用消毒柜消毒,保证干干净净以后才上架。
常年摸书,傅天斌的双手布满了老茧,他甚至说“我有时候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握手,太粗糙了”。其实,那是时光送给爱书人最好的礼物。
那些经过傅天斌的手流转的旧书,他都希望它们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这个价值并不是说我们要把它卖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也是可以的。”因此,有些比较珍贵的孤本,傅天斌已经明确表示不会售卖,而是放到书局里展示,有需要可以免费复印里面的内容。书卖出去只有一个人看,而放在书局里能有更多人看到,这样才能实现一本书最大的价值。
傅天斌经营书店多年,已有数十万册藏书,这些书,他都放在毛边书局,供书友与周边居民们免费借阅。但总有那么些人,会欠缺一些对书的敬意。傅天斌说道,有一次发现一本地方县志,里面的地图被人撕走了,书留了下来。“我当时很气愤、很心疼,我宁愿这个人把整本书一起拿走,这样书里还是完整的知识。”傅天斌当然不会原谅这个撕书的人,但他并未因此退缩,仍然愿意将自己的珍藏分享给那些真正热爱它们的人。

◆为二手书店寻一个方向
尽管如今要分出大部分精力为社区居民服务,傅天斌依然坚持每周前往二手书市场淘书,线上的旧书店也照常营业,为书友们寻找需要的旧书。闲暇时,他也会坐下来静静读几本书。不过,傅天斌笑言,他的读书习惯和大家不同,他更喜欢了解书的版本、流传、演变等内容。“阅读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取决于你自己爱好,这样才能感知到你想获取的东西。”
采访最后,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负责人前来与傅天斌商量下午“书香街头”摄影活动的细节。现在毛边书局几乎每天都会举行活动,既有“府青亲子读书会”“东郊记忆工业文明口述史”、茶艺体验课、社区阅读体验活东等针对社区居民的活动,也有川菜文化口述史、世界阅读日主题活动、行脚成都读书会、影像成都读书会、毛边书友会系列讲座等针对书友们举办的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是毛边书局的名片,也是毛边书局生存的空间。傅天斌坦言,尽管有政府支持,但书局也需要自己维持经营。“实际上,我们一直在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我们通过做文化培训、文化服务,研发文创产品,提供研学、团建活动等进行收益,维持书店的日常运营。我们往往讨论书店的特色和故事,却忽略了一个现实问题,它是不是昙花一现。”傅天斌希望,毛边书局能够扎根社区,能够为其他书店寻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临走前,记者再次前往一楼的阅览室逛了逛,工作日的上午,人不多,有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也有两鬓斑白的老人,大家安安静静地坐着读书,生动诠释着毛边书局最初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