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陕西博物馆藏)
图片为杨玉环随身带过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图中的葡萄是从西域引进中国的,是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交流的结果。
还有唐玄宗时期著名的《霓裳羽衣曲》,《长恨歌》,可以结合起来了解这段历史。
9. 元和中兴
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拥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成为唐朝的内忧外患。唐德宗死后,经过了唐顺宗的过渡阶段, 然后由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其即位以后,经常阅读典籍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等故事,他都仰慕不已。唐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总结历史经验,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贤臣为宰相,李纯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很晚才退朝。唐宪宗在位15年间,政绩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唐朝获得再次统一。
10. 日落西山(唐朝灭亡)
唐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走了下坡路。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民变,唐朝经济命脉的江南地区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 黄巢之乱后,把唐朝的经济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动乱中死去,皇位由其弟唐昭宗继位,迁都洛阳。 乾宁五年(898年),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唐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同一天宦官假传圣旨,说唐昭宗退为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号光化。
崔胤联合孙德昭打败了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而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温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宣武节度使朱温入宫尽诛宦官。天佑元年(904年),朱温发兵长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唐昭宗杀害。 天佑二年(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朱全忠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讨淮河以南地区失利,所以提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 。天佑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享国290年。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开封。
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
11.迁都的路线
1.初唐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建都唐朝,定都长安。
2.唐高宗时期
公元657年,唐高宗建都洛阳,称“东都”。但这与隋炀帝迁都洛阳的性质并不一样。《隋书·礼仪志》记载,隋炀帝“既营建洛邑,帝无心京师,乃于东都固本里北。”可见,隋炀帝已无心大兴城,于是决议迁都洛阳。而据据《全唐文》记载:“洎乎我唐,高宗以伊洛胜概,每乐巡幸,遂成都洛。”而《旧唐书·礼仪志》记载,唐高宗“卜洛之初,既须营建,又以迁都未决,因议两留。”可见,唐高宗并未彻底迁都,而是两都共存。而此时洛阳都城地位如何,《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六》:“以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建东都诏》:“二京之盛,其来自昔。”唐高宗:“两京,朕东西二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
由此可初步推断此两京并重,无高低之分。
再从留守制度来看,“留守”可分两种情况,一指皇帝离开京城命大臣留守,是暂时性;二是平时在陪都任命大臣留守,是长期性的留都。
《文献通考》;“咸亨二年,高宗幸洛阳,以雍州长史李晦为西京留守。其後车驾发京都则置留守。”《唐会要·卷六十七》:“仪凤元年十一月四日,司农卿韦宏机为东都留守。”
按照离开京都就派官留守,无法判定陪都。
由此断定,唐高宗657-683年确实为两都并重,长安洛阳并列为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