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八》:“(七六一年)停京兆、河南、太原、凤翔四京及江陵南都之号。(七六二年)复以京兆为上都,河南为东都,凤翔为西都,江陵为南都,太原为北都。”
《新唐书·地理志》:“(宝应)元年曰西都,未几复罢都。”“是年又号南都,寻罢都。”
此后,唐朝皇帝久居长安,不复幸东都,东都与北都长年派官留守,是为留都,乃陪都形式之一。
904年,长安城被毁,唐昭宗全盘迁都洛阳。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
由此断定757-762五都格局,762-904首都长安,陪都洛阳、太原;904-907首都洛阳。[1]
11. 疆域
唐朝版图最大时期为唐高宗龙朔年间,当时中亚的绿洲地带受唐朝支配,其最大范围南至罗伏州(今越南)、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国土面积达1237万平方公里 ,又一说1076万平方公里 。武周时漠北陷落于后突厥,安史之乱后西域被吐蕃攻占,到晚唐时缩水至汉地,但仍保有河套地区。
12. 行政区划
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不过这些道没实际权力,唐代城市等级主要是总管府、都督府、节度使等,府以下为州、县。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三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凡351州(府、都护府)
道 | 治所 | 下辖 |
关内道 | 凤翔府(今陕西凤翔) | 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 |
河南道 | 洛阳(今河南洛阳市) | 东都(洛阳)、河南府、睢阳郡(宋州)、汴州、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蔡州、陈州、颍州、亳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 |
河东道 | 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 | 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 |
河北道 | 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南) | 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 |
山南道 | 襄阳(今湖北襄阳) | 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 |
淮南道 | 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 扬州、楚州、和州、濠州、寿州、光州、蕲州、申州、黄州、安州、舒州 |
江南道 | 越州(今浙江绍兴市) | 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溱州、珍州、珜州 |
陇右道 | 治所鄯州(今青海乐都) | 秦州、成州、渭州、兰州、临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叠州、宕州、凉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相关阅读:暂无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