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庙后门
告别杨震庙,沿着河道往上塘街方向走,在沿途的路边,遇到了一座让我又惊又喜的小庙。惊的是这座庙已经不能用一个广义的小来形容它的规模,而且在上海周边不曾见过这样的形制;喜的是我曾到访过晋东南地区,对当地民间的二仙庙、汤王庙赞叹不已,现如今在家门口也能见到这样接地气的庙宇,让我感慨万分。

让我又惊又喜的“迷你私庙”。
小庙为砖混结构,硬山顶,单开间,顶部叠灰瓦脊,屋顶盖红瓦片,外墙用黄漆涂刷。庙前水泥砌拱台,上竖铁质烛台用以祭祀。庙内立两位神仙,皆宝冠锦衣。相较于杨震庙有史料可考,这样的“迷你庙”根本无记录可查,去的时候也未遇见香客,但可以猜测,它是由附近的香客或当地的住户自筹自建的。
穿过巷子,走到上塘街向右拐,眼前的桥叫做放生桥,也叫做总管桥,为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代,乾隆五十六年重建,距今已有230年。

放生桥
桥侧外凸的石构件叫长系石,也叫桥耳朵,是中国古代石拱桥上的一个装饰性部件,贯穿于桥体两侧。两端有榫卯结构,用于固定拱券和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放生桥的长系石为素面,但在其他地方,有的长系石上会有雕刻,如有四季花卉、鳖头、螭首等等。
总管桥,因桥头有总管庙而得名,这也映证了金泽“桥庙一体”的说法。总管庙的主体建筑是一幢坐北朝南的三开间硬山顶黄墙平房,为供奉神明的大殿。
“总管”是官职,这座庙是为纪念南宋时一位名叫“金元七”的总管老爷而建造的。七总管原来是一位保护神,但后来江南富庶安定,百姓开始追求财富积累,社会环境的变化促使了信仰的转变,七总管成为了江南地区民间信仰的财神之一,

总管庙,终于映证了“桥庙一体”的说法。
离开总管庙,继续沿着河道寻找下一座古桥,很快就看到了不远处的迎祥桥。它建于元代,和江南水乡常见的石拱桥相比,有些特别,看上去像现代的公路桥。
据考,在元代,桥西建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万寿庵,有尼姑近百,并有江南“小天竺”之称。元明之际,迎祥桥是古镇经济繁荣的中心,各路来的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均在两岸集散。为便于马骡往来,桥上也并未设置护栏。现在,随着金泽镇的商业影响力在太湖流域内的减弱,河道边的驳岸早已没有过去热闹的光景,成了一处处亲水的平台。

迎祥桥

桥面两端加叠了石砖条作为垫脚防止滑倒。
在上塘街来来回回地走,我发现并非“有桥就一定有庙”,比如前面提到的迎祥桥,再比如如意桥——如意桥同样位于古镇的核心区域,始建于元代,对沟通金泽上、下塘街和河港两岸起了很大作用。虽然许多庙宇早已不在了,但桥下仍然还可以看到香烛台和拜垫,人们的信仰仍然在延续。

桥下仍然还可以看到香烛台和拜垫。
上塘街是古镇游览的核心区域,但即使在周末,也不是很热闹的样子。走到上塘街河的另一边,先前“一桥一庙”的景致少了,于是我拐进古镇深处,看看还有什么惊喜。没想到,首先便撞见了一座天主教堂,原来古镇上不止有咱们中国的各路神仙,竟然还有“走洋道”的外国神仙。紧接着,我又遇见了一处私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