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三个字是手写的,连个匾额都没有,再看那个“城”字底下流淌的墨迹,显得有点草率,这应该是我见过最小、最简陋的城隍庙了。

手写的“城隍庙“三个字
在中国,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城隍信仰,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是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英雄、名臣充当,是民间信仰和道教信奉的守城护池之神。
据《说文解字》记载: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无水曰隍。城隍一词原是指保护百姓安全的城墙和护城河。明清以后,城隍又划分了等级,分别是都城隍、府城隍、州城隍、县城隍等等,一般会供奉1~2位城隍老爷,例如上海市中心的城隍庙供奉的是霍光和秦裕伯。

供奉的城隍老爷和城隍夫人,有意思的是门口左上角还有个算盘,拜拜说不定能过CPA。
相较于热闹的上塘街,下塘街就显得十分安静。街的尽头又遇见了另一座桥——天皇阁桥,又称天王桥,始建于明代,因桥北有天王庙而得名。天皇阁桥是金泽唯一的三孔石桥,桥栏上雕刻着八只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威严正坐却又俏皮可爱。

桥栏上雕刻着的石狮子
刚还在思量下塘街怎么一个人都没有,下桥后就听见收音机的声音,寻声望去,只见一位老者正悠闲地坐在藤椅上乘凉。这样的老者一路上见到不少,大多都已古稀之年,闲来无事地坐在屋外瞅瞅我这样的游客。
别过老者,再次沿着河道往前进发,眼前的出现的是万安桥,又称万安亭桥,始建于宋景定年间。桥为单孔石拱桥,坡度平缓,两侧有石护栏。旧有“金泽四十二虹桥,万安居首”的说法,因此万安桥也是上海境内最古老的石桥之一,只比现存最早的松江望仙桥(公元1190-1194)晚了70年。万安桥下也有神明,放了两个神龛,神龛上罩着绿色雨棚,供奉的是财神。

万安桥下放了两个神龛,供奉的是财神。
终于到了此行的最后一座桥——林老桥,俗称“关爷桥”,始建于元代。这座单孔石拱桥,为青石和花岗石材混砌,桥北对着关帝庙,里面供奉着红脸关公。而林老桥的由来,据说是为了纪念一位叫林青的老人。林青是元代人,博学多才,为人又谦恭,他为金泽建庙修桥,元末还在金泽创建“林青义塾”,这座桥就是他捐资重修的。

林老桥堍下的关帝庙
江南地区对关帝的信仰,兴起于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笃信道教开始,到清代时已十分普及。金泽镇上的关帝庙始建于明代,到民国时期成为镇上的大庙。中国自古多神祇,但唯有关帝信仰能跨越儒释道三界,影响覆盖社会全阶层。
走到最后一站关帝庙时,我心中的疑问越来越大,为什么在金泽那么小的范围内,走几步就能有一座庙呢?这其中的原因或许还是与地理环境有关:首先,金泽地处太湖流域,水网密布,有良好的水陆运输条件,人口的流动与文化的繁荣带动了本地经贸的发展,从而也带动了香火的兴旺;其次,金泽地处江浙沪边缘,即使一部分庙宇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消失了,但由于地理边缘性的特点,一些本地信仰被保留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