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立本所画观音像碑已毁,现存石碑系明代万历时拓片重刻而成。清代和尚性统《观音大士像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耳听无尽,眼观何穷。唯一音之妙,入广慈渡于寰中。”可见作品之清美。
上述皆位路左,法雨寺在路右侧,又称后寺,在白华顶左,光熙峰下。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八年(1580)由僧大智开山,其后清僧立山化闻及随化闻于光绪十九年(1893)来山的北京印光法师住30余年,编著《文抄菁华录》《普陀胜迹》等书,民国初年有僧开如,“皆恪守成规,家风不坠”,多有贡献。寺前有海会桥、青玉涧诸水绕流,桥卧其上,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五年(1889),住持化闻修成。此桥为入法雨寺之正路,房系玉堂街之尽处。玉堂街系明代法法雨寺僧名玉堂者修砌,故名。古木撑天于周围,极为幽静。寺前原有影壁,上书梵文音“嘛呢叭咪吽”,意为神力不可思议,已无。寺内有天王殿、玉佛殿、圆通殿、大雄殿、藏经楼等。另有钟楼、鼓楼各一。玉佛殿内原有在清末由缅甸请来白玉释迦佛像一尊,像高5尺,玉色皎洁,雕琢亦工。圆通殿中原奉观音菩萨,两旁供十八罗汉。寺内有著名的九龙殿,系从南京明故宫拆迁而来。外观金碧辉煌,殿内宏制巧构,顶端穹窿成拱圆形,正中悬挂着一个大珠球,四周悬着八根坚椽,每椽均雕有昂首舞爪蟠龙,围着顶盖正中的苍龙。九龙飞舞,争抢珠球,栩栩如生,巧夺天工。此寺依山凭险,层层叠建,进入山门依次而上,仿佛步入天宫。
法雨寺原名海潮庵,创建于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万历二十二年(1594),由郡守吴安国改额海潮寺;万历三十四年(1605),赐额“护国镇海禅寺”后毁于兵火。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八年(1689),定海总镇黄大来奏请修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兴修大殿等赐额“天花法雨”匾额,遂改名法雨禅寺。清世宗胤禛雍正九年(1731),准浙江总督宫保李卫奏请,赐帑金7万两修前、后二寺;清穆宗同治(1862——1874),德宗光绪(1875——1908)年间又陆续建造殿宇,现存殿宇245间,计7350平方米,全寺分列六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前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又后依次为观音殿、玉牌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观音殿又称九龙殿,其中“九龙盘拱”等部结构原,为南京故宫旧殿所有,康熙三十六年(1697)迁建于此的。“九龙盘拱”建筑十分考究。
法雨寺北东侧与飞沙岙间有云扶石、锦屏山、光熙峰,飞沙岙与千步之间有望海石亭及亭下西侧听潮石。
天渐黑,遂南下返住处。
1982年1月1日,天阴雨。夜里风雨交加。游佛顶山,有“师石”,刻字:“形奇怪,俗气绝,而枫雨 洁 (似绝字)当 淖,能磨顽铁如斯,如斯足可斯卓哉!米颠拜而悦。”民国廿六年元旦,长沙徐伯翘题,宁乡梁凤书。
又有:民国任申“回头是岸”。黄元秀题WC,HOEFMANNFEB.17.1925感想:浪水光涌而来,碎于脚下,化为白沫,叩齿声响。
佛顶山有佛顶山寺,即慧济寺,在白华顶(又称菩萨顶、佛顶)右,顶高海拔约有283米,可由前后两路上山。前山有石阶千余,后山有公路可通。慧济寺原不一石亭,供佛其中,明时僧慧圆创慧济庵,至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八年(1793)始建圆通殿、玉皇殿、大悲楼等,扩庵为寺;德宗载湉光绪三十三年(1907)请得大藏经,由文正和尚鸠工增广,遂成巨刹,与普济寺、法雨寺鼎立,称为普陀山三大寺。全寺有四、殿、七宫、六楼,殿内雕梁画柱,工艺精致。寺处于高山之巅,幽深绝俗。寺周围多古树异卉,寺西北有鹅葺枥一株,是稀有观赏树。寺东南是白华顶,上有天灯,为海上航标,为普陀最高点。寺后山上所产之茶称佛茶,清香爽口。从寺南下山的云扶石上刻有“海天佛国”四大字,为明抗倭名将侯继高所题,笔势雄伟。寺西公路直达该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