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自制刀切面对许多家庭,特别是对双职工家庭而言,还是太过耗时费力。好在解放后,粮店中出现了挂面。尽管购买挂面要消耗细粮的供应定量,但挂面无论是口感还是营养,都要好于馇条(当时的认知)。且粮店里并非总有挂面供应,因而一旦挂面,特别是优质挂面出现在粮店中,百姓自然趋之若鹜。记忆中一种由浅褐色条纹包装纸包裹的一斤装挂面最为常见,而吉林市东关粮库生产的挂面,面条中杂质少,比较受百姓欢迎。
历史的看,挂面应当算是方便食品的鼻祖。早期吉林市出售的挂面大致有宽条、窄条两种规格,尽管面的质量参差不齐,尽管煮的时间短会有硬芯,时间长了会“麸囊”,但总比先泡后煮的馇条要省事。特别是煤气罐普及之后,作为制作工序最简单的主食,挂面更加受到市民的欢迎。为规避供应定量,许多人出差外地,常会购买大量挂面带回吉林,一些在铁路“跑车”的乘务员,也会帮助亲友,从北京等地购回大量挂面。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由于吉林周边农村百姓不容易购买面粉,许多家庭去农村走亲访友时,常会把面粉当作馈赠的礼物。在挂面出现后,由于其烹饪方便,于是渐渐代替了面粉,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礼品。随着城镇取消凭证供应粮食后,挂面可以很方便的在议价粮店购买。挂面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在横截面为矩形的条体基础上,还出现了横截面是圆形的。挂面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火候得当,矩形横切面的挂面口感足可以模仿切面,圆形横切面的挂面则可以山寨抻面。总之,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挂面在生活中的普及程度与日俱增。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用开水浸泡的方便面开始出现在市民的生活里。更方便的烹饪方式,更丰富的味道,更筋道的口感,让方便面开启了逐步取代了挂面的进程。然而任何方便面和挂面,口感还是无法与现擀制的面条相比,在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后,通过市场经济派生的社会分工,手工面条又重新成为市民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记忆中的几种传统面条
吃面条最讲究筋道。为了使面条具备这种口感优势,在如今和面时,常常会加入少量食盐,再搅入鸡蛋。面要和得硬一些,饧面后要把面团揉透,以增加筋性。面条的吃法有很多,在吉林,面条笼统地分为涟汤面和过水面。涟汤面也叫热汤面,是面条下在调好味的热汤中煮熟。过水面则是在白水中把面煮熟,除了后来在肉串店火爆起来的玉米温面,吉林的过水面,几乎全是用冷水使面条降温的凉面。
涟汤面最好是现擀的刀切面。在滚开的汤水中投入适量的盐,下入面条,水再次沸腾后投入肉丝汆烫,打掉浮沫,待面条七八分熟时关火,加入细蒜苗段或韭菜段,让锅内余温把面条和蔬菜段温熟。这种涟汤面的面汤上浮动的是肉丝煮出的白色油花,白色的面条和翠绿的蔬菜相互交织,烫熟的蔬菜段的辛辣也融入面汤之中,口感和视觉效果非常好。
至于过水面,武汉热干面的那种口感估计多数吉林人都不大能接受,大家会觉得那面没有煮熟。我本人也不大习惯北京那种不过水的炸酱面,热乎乎的面条似乎只能靠大量油脂才能保证不坨。我煮面时,待水沸下锅,用筷子轻轻划开,中途可以点一次凉水。再烧开时关火,不要急着把面捞出,要让面条稍微在汤锅中焖一下。这样既省火,又让面条软硬适度,配以炸酱或卤汁,口感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