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姓先世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从紫金迁来
张琶企
客家话
何
何姓先世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从竹头园村迁来
田 心
客家话
甘
甘姓先人于明崇祯八年(1635)从紫金大坪迁来
龙 田
客家话
甘
甘姓系1925年后从剑首迁来
大象埔
客家话
甘
甘姓先世于清嘉庆年间从邻村白石岗迁来
峨 嵋
客家话
徐
徐姓先世于清乾隆年间从紫金九曲树村迁来
白石岗
客家话
甘
甘姓先世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从梅县迁来
黄猄头
客家话
谢
谢姓先世于清乾隆年间从紫金麻竹坑迁来
张落坑
客家话
谢
谢姓先世于明顺治十七年(1660)从紫金麻竹坑迁来
木子埔
客家话
谢
谢姓先世于清康熙四十九年从邻村张落坑迁来
剑 首
客家话
甘
甘姓先世约于乾隆十五年(1750)从紫金县迁来
刘屋排
客家话
刘、甘
甘姓先世于清道光年间从邻村兰溪迁来
另外,以前还有官坑(谢姓)、葵坑等村(姓氏不详),今已荒废。
目前,翠亨镇单独列入地名志的村庄共有28个(翠亨管理区4、石门管理区20、崖口管理区3、下沙1),其中23个是客家村。这些村的居民状况,在土客、姓氏方面,大多数从清中叶以后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21]
翠亨镇西面的五桂山镇,基本上是客家人聚居的村落。
从地图上可以看得很清楚,翠亨村的东、西、南三面都是客家村,西边更是客家人的聚居地。翠亨村成了客家语小区中的中山本地白话方言岛,只有东北方向约3公里的崖口村才是与翠亨一样讲本地白话的村落。
与翠亨镇北接的南蓢镇,也是既有客家村,也有讲本地话的村庄。大抵是客家村在岐关公路以西以南,与五桂山镇、翠亨镇客家村相连,而岐关公路以东的临海村庄,则都不是客家村。“东莞说”认为孙中山先生曾住涌口村,一支迁左埗头村;“紫金说”认为连昌公曾居涌口门村,这三个村现均属南蓢镇,均在公路以东临海处,都不是客家村,据了解,以往也没有客家人居住。[22] 客家人从外地迁来,多聚居于近山之处,涌口、左埗头、涌口门都是沿海村庄,又是讲本地白话的人早已聚居之地,外来的客家人当不会居住于此。
据石门村的客家老人说,翠亨一带没有姓孙的客家人,他们也没有听说附近有过姓孙的客家人。
我们访问过的几位石门管理区的客家人,他们都清楚自己的祖先来自紫金,但何时迁来,从紫金哪条村迁来,他们不十分清楚。过去,甘姓也有族谱明确记载从紫金(永安)迁来。以前有人回过紫金祖籍祭祖,紫金原籍也有人下来续过家谱。翠亨附近的客家人,在家庭中和村中都讲客家话,但音调已与紫金原籍有异。当地客家人保持了客家人艰苦朴素、顽强刚毅的优良传统,在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游击队的根据地多为客家人居住的村落。中山的客家人在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特别惨重,在翠亨西南约一公里处抗战期间被日军残杀的民众的坟园,埋有死难者40余人均为客家人,他们都是因不肯供出抗日游击活动情况而被日军活埋的。今天在广东省、中山市的政府部门和文化部门中担任负责职务的有不少中山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