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县致力打造“精致、特色、宜居”的城乡环境,着力推动山水县城、美丽乡村、绿色城乡融合发展,修建了十二条主次干道、六大主题公园、十余个休闲广场,同步配套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投入近4亿元建设四座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达85公里,改善了居住环境质量。同时,投入数亿元实施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和背街小巷综合整治,旧貌展新颜,人居环境获得了极大提升。相继建成印江博物馆、邛江古镇、滨河景观、西南商贸城、县人民医院,有序推进东郊温泉小镇和印思快速干道建设,城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升到45.4%。
游客多了,更具活力
“县城漂亮了,周边旅游景点多了,游客多了,我们的生意也更火爆了。”在县城西苑开发区开了23年旅社的888宾馆老板陈印告诉笔者,98年开始经营888旅社,那时只有10来个房间,15元一个单间,几乎没有外地旅客入住,随着大圣墩景区、云上居景区、印江古镇及几大公园建成运营,来印江游玩的人成倍增加,旅社升格成了宾馆,房间从10来个增加到20多个,房间价也15元上涨到100多元,入住的大多是外地游客。
“这几年,城区的人流量越来越大,餐饮铺面越开越多,道路整洁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环卫工人敖世秀伴着微亮的天空就开始了一天的清扫之旅,整个县城依然在睡梦中……,她似乎是习惯了这样的繁忙,清扫过后的道路干净整洁,迎接着游客的到来。敖世秀告诉记者,现在,县城路面大多采取机械洗扫和人工保洁相结合的模式,不仅给环卫人员减轻工作量,清扫质量也提高不少。
“印江坚持以文塑城,打造“书法之乡·养生印江”的文化品牌,承载卭江厚重文化的印江博物馆向市民免费开放,吸引八方游客前来参观游玩。”印江自治县博物馆馆长王时江说。
近年来,印江通过大力实施旅游产业融合化发展战略,着力挖掘健康养生文化、民族风情文化、梵净山佛教文化“三大核心”产品,推进景城、景文、农旅、体旅、工旅“五大产业”融合,构建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佛教文化、休闲度假、民族风情“五大旅游品牌”体系,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一小时旅游圈”,构建“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旅游交通大格局。
除此之外,还加快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人文景点和民族文化村寨的开发建设和修缮,认真保护景点、文物、古树,完善了印江文昌阁、严寅亮故居、严氏宗祠等一批具有典型土家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景点,城市呈现出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同时,通过巧打中国名茶、书法、长寿之乡“三张文化名片”,加速推进大生态、大文化、大旅游融合发展。
“我们将全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城市扩容行动、城市更新行动、城镇品质、城市治理、城乡融合发展五大工程,不断提升城镇的承载力、带动力、竞争力,把印江打造成同城化发展的旅游后花园、安居首选地、医养聚集区。到202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县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5万,城镇化率提高达58%以上。”印江自治县住建局局长刘刚说。(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