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们可能有碰到过借钱或者被借钱的吧,那怎么样借到钱,或者应该把钱借给什么样的人呢?
我给大家讲两个历史上的故事,大家就知道了。
大家可能听过刘备,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奈何家道沦落,爷爷辈还当过县令,父亲还是公务员,可没想到父亲死得早,刘备只好跟着母亲上街去卖草鞋,到了十五岁那天,有一个机会,同郡人卢植开私学。刘备就想去读书,但读书就得有学费,而且还要有生活费。那怎么办呢?
他的叔父刘元起借钱给他,而且很大方,刘元起的儿子刘德然跟刘备一起读书,两人的生活费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刘元起的老婆不同意了,她说,借一回可以,那能这样长期借,虽是族人,但毕竟不是一家的。
刘元起说了一句话:刘备不是一般人。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刘元起借钱给刘备是因为钱吗?不是,这只是一个起因,而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刘元起认为刘备不是一般人。
小时候,刘备曾经说过一句话,他家门口有一个大桑树,树冠很大如同车盖,刘备就说,我将来就要乘这样的车盖。
这个意思就是要当皇帝。刘元起听到后就大为惊奇,认为刘备有奇志,从此就开始经常的资助他。
可见,刘元起借钱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认为刘备是一个有前途的人。是一个可以改变全族的人,如果刘备发达了,他刘元起当然也会跟着沾光。
这件事情,就说出了借钱的秘诀。
很多人借钱,通常只谈自己穷。自己要干什么,缺一点钱。
拜托,这些理由只是你的理由 ,而不是对方的理由,借钱是两方面的事情,你只提供自己一方的理由 ,那当然是不够充分的。
那应该怎么办?你应该让对方看到,借钱给你有什么好处。
这里我们再讲一个故事。这是胡雪岩的故事。
话说有一个叫王有龄的人,他捐一个官,但还没有安排工作(投供补缺),而且也没有收入来源,过得比较苦,一天没事就在茶座要一壶便宜的茶混日子。
有一天,他认识了也经常来喝茶的人,两人聊天,聊起了各自的处境,这个人突然问,你如果想投供补缺,需要多少钱?
王有龄想了一下,说大概五百两吧。这五百两可不是小数目,尤其是穷人来说,可能就是四五年的开销。
这个人想了一下,就告诉他,你明天来,我给你五百两。
这个人当然就是胡雪岩。
王有龄很奇怪,大家也不熟,他给我五百两?
第二天,老王将信将疑来了,没想到,胡雪岩真的给了王有龄五百两。
王有龄拿着这个钱去补缺,因缘巧合之下,真当了官,去找恩人胡雪岩的时候,却发现胡雪岩过得不太如意,没工作了。
为什么呢?
原因还在那五百两上。胡雪岩原在钱庄上班,那五百两是他收的烂账,收了数之后,直接拿给了王有龄。这个事情,没经过老板的同意,等于挪用公款,当然就被扫地出门。
当然,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王有龄靠着胡雪岩当了官,胡雪岩也靠着王有龄开始了自己的官商之路。
那么,胡雪岩为什么敢借五百两呢?他并不是土豪,是挪用公款来借。那他看中的,当然是王有龄的前途,认为在他身上投资是值得的。
这是小说《胡雪岩》里的故事,但道理是通的,好的小说,只编故事不编道理。
这里就给我们一个提示。
如果你要借钱,切忌不要使用下面两个借钱常见的理由。
理由一:我最近手头紧,你借点钱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