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清朝乾隆皇帝曾写有诗句“天造皇清,发祥大东”,提出以五色配五方,则东方为青色,是个吉祥的方位和颜色。
“青”与“清”字同音。因而国号中有“清”字,寓意美好、尊贵。
第六种说法,笼络人心。
皇太极在定国号“大清”的前一年,改族名女真为“满族”。
“满族”在满语中的发音接近于“曼殊”。曼殊本是佛名,意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
因此皇太极将国号改为“大清”,对笼络包括佛教信徒在内的各族人心,树立自己的帝王形象,都有好处。
以上几种说法,各有道理。
遗憾的是,史料中并未相关的确切记载,因而成为一桩历史悬案。这一点令后人十分尴尬。
另外,有一点不得不提。
皇太极将国号改为“大清”,这里的“大”字不仅仅是个形容词。
在国号中加个“大”字,是标榜王朝正统性的一种方式,关系到国体和国运。
这个规矩,源自于元朝。
忽必烈气吞山河,席卷四方,并且接受了汉文化的熏陶,定国号时从《易经》中取了“大哉乾元”一句话,因而以“大元”为国号。
《元文类》卷四《经世大典叙录·帝号》中记载: “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
忽必烈认为自己取得了历史上朝代前所未有的宏图大业,因而用“大”、“元”两字表示最强大、极盛之意。
于是“大”字成为正式国号的一部分。
至于人们常常称呼的“大汉”、“大唐”、“大宋”,“大”字只是个尊称而已。他们的正式国号只是单字的汉、唐、宋。
“大元”之后,成为惯例,双字国号“大明”、“大金”陆续面世。
明朝人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就说道:“国号上加大字,始于大元,我朝因之。……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国尊称之词”。
与将国号改为“大清”相映的是,皇太极同时改元“崇德”,即年号。
当时明朝皇帝的年号是“崇祯”,即“崇尚祯祥”。
“崇德”是“崇尚道德”,与“崇祯”相对。
显而易见,“清”对应“明”,“大清”对应“大明”,“崇德”对应“崇祯”。
这种学习借鉴明朝或者说是针锋相对的做法,耐人寻味。
所以,通晓多民族文化、拥有雄韬伟略的皇太极,将国号“大金”改为“大清”,不是醉酒后癫狂所为,也不是一时兴起任性而定,肯定有一定的道理说法。
无论怎么解释,“清”与“明”一样,都包含有很多褒义,是国号的优质选项。
例如洁净,纯洁,与“浊”相对;明白,明晰;高洁,高尚,高明;公正,廉洁;太平,不乱等。
做为远在东北一隅的游牧部落女真,想要对抗甚至取代疆域广阔、底蕴强大的大明王朝,简直是痴人说梦,蚍蜉撼树。
但是,皇太极已从明王朝这头巨象身上看到了老迈的衰弱气象,而自己却在茁壮成长。
因而这时除了树立远大目标、顺势而为之外,还必须坚定信念,祈求通过改国号、年号,以感动老天爷的眷顾,从而顺应天命。
皇太极前后在位十七年,重用汉官,富国强兵,为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