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张三和漂亮的幺妹子睡了一晚,头脑发热把90元全给了她,而幺妹子又把这90元存到了张家庄银行。注意,同上面的存款一样,这个存款的过程没有创造货币,幺妹子的银行存款增加了90元,但她的现金少了90元。此时,张家庄的货币量 M1= 0(大家手上的现金M0等于0) 190(原先的100元存款加上幺妹子新存入的90元)
张家庄银行得到这90元,继续往外贷款,比如,借给张四80元。此时张家庄的货币量是多少呢?很简单,此时张家庄的货币量 M1= 80(张四的现金,M0) 190(村民的总存款190元)= 270元。
张四也和幺妹子睡了一觉,头脑发热把80元全给了她,而她又把80元存入张家庄银行,于是张家庄又能贷款了。
……
只要存款和贷款的循坏不停止,张家庄银行就在不停的创造货币。注意,每一次贷款,就创造了与贷款等量的货币。但这个循环次数实际上并不会达到无穷,因为村民实际上不会像幺妹子那样把所有赚到的钱都存到银行,而且存款的村民平时还要从银行取钱出来,所以,银行的准备金不止10元这个数——随着村民的存款越来越多,它不得不越来越多的增加准备金,以至于在几轮存贷款之后,它能往外贷钱越来越少,所能创造的货币越来越少。
简而言之,贷款创造了货币。但要足够(轮次)的贷款,需要村民足够(轮次)的存款。所以,更精确的说法是,贷款-存款的循环过程无中生有的创造了货币——它并不需要印钞机,张家庄的“钱”也越来越多了。张家庄的钱多了后,如果物质生产产量不变,张家庄的物价就会提高。
3. 货币乘数下降与货币的消灭
由100元存款开始,一轮轮往外贷款,创造了远超过100元的货币,这个放大的倍数叫货币乘数。我们把最初的100元称为基础货币,很容易得到一个货币创造的公式:
货币总量= 基础货币 X 货币乘数。
上面的贷款-存款过程反过程,货币乘数减小的过程就是货币消失的过程。
如果村民担心张家庄银行不安全(或担心其被盗,或担心银行老板跑路等等),村民们就不再增加存款,银行就不能够再增加贷款,货币创造的过程就停止了。
更甚,如果越来越多的村民不仅不增加存款,还从银行取回存款,银行就不得不向贷款人追回贷款以有足够的现金还给村民,货币就“凭空”消失了。或者,银行认为贷款人(张三、张四)越来越不务正业,越来越可能还不起钱,也会向他们追回贷款,于是货币也就“凭空”消失了——中国近几年的去杠杆就属于这种情况。
更更甚,如果太多村民从张家庄银行取回存款,而银行又不能从贷款者那里收回贷款,张家庄银行就不得不倒闭——最终张家庄的货币量恢复到没有银行的最初状态:100元。
为了简化的需要,上面只讨论了M1(现金 活期存款)。上述逻辑同样适用于M2(M1 定期存款及其他存款),无需重复。
二、中央银行如何控制货币量
现实世界创造货币的逻辑和上述张家庄所发生的情况本质一样,只不过更复杂一些。现实世界有个中央银行来管理各家商业银行——主要通过控制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等等来约束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并以此来控制货币创造总量。
比如,央行可以规定张家庄银行的备用金应该多一些,100元存款最多只能放贷60元,至少存40元作为备用,这样就限制了张家庄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提高准备金率,基准利率都能抑制货币创造量;反过来,我们经常听到的“降准”(降低准备金率),“降息”可以激发货币创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了解其细节。
由上面的逻辑我们也能知道,央行并不能完全控制货币的供应量。我们知道,货币由贷款创造出来。如果即使张家庄银行把贷款利率降到接近零,仍没有人去贷款(比如,幺妹子离开了张家庄,于是张三、张四都不去贷款了),就无法创造货币出来;或者张家庄银行担心张三、张四的还不上款而“惜贷”,也无法创造货币出来;前面说过,如果村民不信任张家庄银行,不把钱存到银行,银行就不能往外贷款,也无法创造货币出来。
就一般的阅读,理解了上面这么多内容差不多能够看懂大部分财经报道了。为了加深印象,我们给出当下正在发生的一个实际案例。
三、当下中国的货币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