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佳文(陕西师大)
背景知识补充
1916年5月16日,一战的中东战场仍胜负未分之时,英国、法国、俄罗斯之间签订了瓜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秘密协定。这份协议的草案是由英国的中东专家马克•赛克斯(Mark Sykes)和法国外交官弗朗索瓦•皮科(François Georges-Picot)制定的,因此被称作(Sykes-Picot Agreement)。这一协议很快被英国的《曼彻斯特卫报》(后改称《卫报》)公开发表,引起中东各民族和教派的普遍不满。(黎巴嫩、叙利亚和伊拉克这三国的雏形,就是赛克斯-皮科协定画出的。)
前一阵子沙特等多国宣布和卡塔尔断交,卡塔尔一时风云突变,成为众矢之的;近日沙特等四国又宣称将采取新的必要措施应对卡塔尔支持ISIS组织。中东本就是多事之地,当有心人打开中东的地图就会发现这里的国境线特别笔直,宛若人用尺规划分出来的。你的感觉没错,它们都是有意为之。这些神奇的国界线的背后有一段隐秘而纠缠的历史。
内幕交易下的赛克斯-皮科协定
说到现代中东的形成就不能不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战期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加入了同盟国的阵营,与德国、奥匈帝国互为遮蔽,对大英帝国在中东、埃及的殖民地的利益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英国方面一直担心埃及遭到土耳其和德军的入侵,所以严阵以待。
但仅是单方面的防御并不足以解除地区的紧张态势,英国人想到了阿拉伯人。在奥斯曼帝国治下的中东,分布广泛的阿拉伯人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正是可以利用的资源。于是英国人和阿拉伯人接上了头,许诺当时阿拉伯人的重要领袖侯赛因(Sherif Hussein)以巨大的好处——那就是战争胜利后承诺阿拉伯人的独立自主权和完整的阿拉伯土地(包括叙利亚、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等地。)
为了指导和帮助阿拉伯人对土耳其人的战争,当时英国的阿拉伯局派遣了著名的劳伦斯作为联络官。正当1915年的阿拉伯人沉浸在狂欢和英国人支持的欢喜中时,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虽然英国允诺了一个阿拉伯人的建国梦,但事实上英法列强早已于台面下协商好如何瓜分奥斯曼帝国垮台后各自的势力范围。因此当奥斯曼土耳其战败后,叙利亚、黎巴嫩及一部分的伊拉克便依当约定所言成为法国的托管地,而英国则拿到约旦与另一部分的伊拉克。这个划分就是1916年秘密订立的《赛克斯——皮科协定》(以英法两国的外交官的名字命名)。
正是为了划分势力范围、抚慰法国盟友的受损的利益,阿拉伯人被无情的牺牲了。之前侯赛因国王和英国人达成的麦克马洪-侯赛因通信所约定的独立的阿拉伯国的国家范围被彻底放弃。经过这个臭名昭著的协定的谋划,中东地区的国界线变得十分笔直,毫不顾及民族分布与文化认同,而只是简单粗暴的A区、B区的划分。英法拿走了大头,国际共管巴勒斯坦地区,留给侯赛因和他的儿子们的只是内陆广袤的沙漠。
★ 图解:赛克斯-皮科协定划定的疆界。图中紫色区域包括加沙地带和耶路撒冷,由协约国共管。红色区域从巴格达、巴士拉、科威特延伸到波斯湾南岸,由英国直接控制。蓝色区域从贝鲁特向北到土耳其本土安纳托利亚的东南部,由法国直接控制。在蓝色和红色两个区域之间,建立了两个缓冲区,淡青色的“A区”是法国的势力范围,包括大马士革、阿勒颇和摩苏尔。粉色的“B区”是英国势力范围,包括安曼。
激化的中东族群冲突与英法所划国界的渊源
本来不同教派的相处在中东并不代表必然的冲突,中东自古就是东西文化的融合之处,在古代波斯文化、埃及文化、希腊文化、巴比伦——赫梯——亚述文化在这里碰撞。虽然也不乏战争,但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地区共同体形态,但为什么在最近的一百年内硝烟弥漫,战火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