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渐渐地,河南的那些犹太人后裔,由于斋戒、饮食等生活习惯跟穆斯林较为接近,竟然被稀里糊涂地也认作了回民,相对于穆斯林的“白帽回回”,犹太族群被人们称为“蓝帽回回”。
他们的宗教信仰则被实用主义的中国本土居民叫成了“挑筋教”。
在古代的中国,这些定居开封的犹太人后裔,开始欣然接受汉文化教育,不但经商有道,还积极投身于中国科举。
而一旦投身科举和中国官场,儒学和孔孟价值观则必然会伴随和影响他们的一生。他们和其后代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情趣、操守无疑都会带有浓重的正统汉文化色彩。
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开封的犹太后裔们的身份传承,早就是父系相传的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他们了解到现代以色列国的《回归法》,其中的一些犹太人后裔开始准备“回归”。
可是,虽然他们拿出了很多犹太教堂的古老法器,但却捋不清自己母系一支的血脉传承。
这导致,申请的成功率非常低,截止到2016年,仅有十几位河南人成功加入了以色列国籍,其中大多是女性。
当然,男性也是有的,比如下图这位小伙子,就进入了以军的王牌部队“戈兰旅”——在以色列,服兵役,就是融入主流社会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操作。
好了,咱们再回到话题上来。
要说为什么犹太人经历了千年大流散和无数次种族灭绝式的屠杀,却仍旧能够保持着可观的族群规模和很高的民族质量,这就不得不提及“母系传承制度”的巧妙之处。
众所周知,全人类在择偶方面,都有这么个规律,那就是女性习惯于找更为优秀或者资源更丰富的男性作为伴侣。
像英国近代贵族和中产阶级的大量老处女、印度盛行的高额嫁妆习俗,都生动诠释了这个规律。
那时候,英国中上层社会女性普遍不愿“下嫁”,而所谓的“高攀”,就得付出一定数额的嫁妆了。
结果,一些缺嫁妆的女子,宁可熬成“老处女”或者直接去修道院“嫁给”上帝,也不愿委身于“不如”自己的人。
再看印度,虽然男性人口远多于女性,但所谓的“优质男”数量少。
而按照传统,女性绝不可嫁给比自己种姓低的男人。所以女人出嫁男方,也总带着“高攀”性质,要支付巨额嫁妆。
还有咱们中国,大致也呈现这么个女人要“高嫁”的模式,只不过没像近代英国那么教条,现代印度这么荒谬罢了。
大家看看身边的熟人们,是不是男医生娶女护士;男导师娶女研究生;两口子总是女方硕士,男方博士;甚至,男博士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找任何学历的女性,然后女博士呢,竟成了被孤立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