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博士被冷落的同时,在一些农村地区,还出现了令人同情的针对剩男们的“大龄青年暖被窝工程”。
很明显,对于犹太男女来说,他们的婚嫁,也遵循了这个人类的共同规律——女人会找比更优秀的男人。这样,他们的后代质量自然会不断的提升。
而那些较差的犹太男性呢,一旦不够“优秀”,很容易就被“挑剩下”了,打一辈子光棍,自绝了后代;或者,即便他们最终在其他族群找到了不如自己的女人,但在母系传承的条件下,如果外族的妻子不去主动皈依犹太教,他们的子女自然也就不被视为血缘意义上的犹太人了。
尴尬的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除了中国,犹太人在全球各地,都属于被歧视和打压的对象。上述这类犹太男 外族女的结合模式中,很少有女性会主动皈依犹太教,冒着生命危险去当犹太人。
因此,第一类宗教意义上的犹太人,也很不好实现。
反之,犹太女人与更优秀的男子结合后,其后代无论父系血统和宗教信仰是什么,按照犹太传统法典,他们都属于犹太人。
就这样,犹太民族通过母系的传承模式,进行了族群内部的“自我筛选”和“质量升级”,使得犹太族群既能保质,又能保量。
这方面,大家细想想,无论哪个家族或者民族,如果按父系来算的话,可能早就消亡了;反过来,从母系这般捋一捋,随便追溯,都能统计出来一大摞。
再加上,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大流散中,犹太民族被视为“出卖耶稣的叛徒”,长期遭受仇视、排挤和严厉的限制,无法拥有完整的公民权力,除了经商,从政从军的难度都相当大。
在如此不友好的环境中,犹太人的职业选择更狭窄,生存环境更艰辛,苛刻的限制对族群的智力和能力水平构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就更需要他们有一颗精明的头脑,保持超强的工作热情,掌握不错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此外,读写和计算能力,也至关重要。
那么,更容易生存下来、并更好地繁衍后代的犹太人,自然是那些聪明好学、头脑精明的个体了。同时,按照母系的划分原则,聪明的男人在族群内部的择偶淘汰中,也总能留下更多后代。
所以,在与生俱来的危机感中,犹太男童从小就意识到——不读书、不够聪明就娶不上媳妇。
毕竟,对于流散时代的犹太人而言,不把自己折腾得足够“优秀”,别说是指望政府提供“大龄青年暖被窝工程”,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