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设计(应该怎么看待设计)
阿米巴模式的核心在于,实现全员参与的经营。在一定框架下,任何一个个体可以独立申请和成立一个项目组,其他团队成员给予技术和资源上的支持,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智力资源,相较于其他公司,京瓷的模式就非常特别,它把对于大多数企业的阻碍,变成了机会。
2. 影视剧 — 观众 关系的重新设计
(1)关键缺口:缺少衍生价值
常规意义上,电影只负责播映完整的故事,观众只负责观看,在这个过程中的关键缺口是,观众没有介入行为和认知,所以二者的关系并不紧密,散场之后过不了多久,观众们就会把它忘了,制片方难以挖掘后续的衍生价值。
(2)修补缺口:观众介入认知和行为
有一种影片不同于其他,就是悬疑推理片,观众在整个观影过程中,会不断的猜测谁是杀人凶手(最有作案条件的?最有作案动机的?还是最有作案能力的?),然后不断获得影片给自己正确与否的反馈,这个过程中,观众便投入了认知。
但这依然没有解决上面的难题,随着影片公布答案,观众的期待也会嘎然而止。
而把这一设计调整顺序,就形成了美剧的风格,在每一季结束之后,人们习惯到知乎等社交平台上,猜测后续情节和人物关系发展,为了全面了解故事,去购买原著,甚至还会去研究一下当时的历史,还会想办法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
3. 人 — 工具 关系的重新设计
(1)关键缺口:信息和应用不匹配
在人们的意识中,工具是没有生命的,它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实现目标的介质。
当我们看一本书或听一堂课的时会做笔记,笔记本充当了记录信息的工具,如果是这种关系,当我们想要利用学到的知识处理问题时,会经常发现,笔记本里记录的知识虽然很有道理,但并不适用,乃至生搬硬套,到头来还不如不运用新知识,回归老办法处理结果更理想,导致获取知识的效率很低。
(2)修补缺口:改变主体
以上问题之所以出现,我认为最核心的原因是,人是主体,工具是客体,工具只能被使用,而没有生命。
如果换一个角度,笔记本才是主体,我们只是为了使他完整的人脑资源,情况就会不一样。
于是,我在自己的每一本笔记的封面上,都会写上“脚本”两个字,而我只是去完成脚本的一个执行者,这样一来,当我获取了某个知识后,就会自然的想象在未来的某个情境下,可以利用它做点什么,为了让“情节”丰满,我还会去找其他相关的知识,自然的形成串联。
当有一天我需要借助相关知识,去完成任务时,调取的就是一整段情境编码,而不是一堆信息碎片。
4. 社群 — 成员 关系的重新设计
(1)关键缺口:成员对社群满意度低
伊卜生之前参与的一次线上直播课程,所有学员统一在社群里获取课程资料,直播预告等信息,其中有一部分学员抱怨助教的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
(2)修补缺口:改变衡量标准
实际上,这个社群所请的助教,是上一期的学员。但这一信号并没有有效传递给后边的学员,在他们眼中,助教一般都是很有经验的人员,必须为自己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稍有差池,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
后来,只用了一个很小的改变,就修补了这一缺口,把“助教”这个称谓改成“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