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早上被刺耳的闹钟吵醒,胡乱在脸上折腾几下,叼着山东煎饼挤地铁上班,背着老板励志语录,跟HR争论报销比例,想着再赚1000万就财务自由了,不用受这鸟气了。
明明不喜欢工作,但看在钱的份上,你还是忍受着痛苦而工作,这种工作,很明显只能算是“手段”。
所以说,人的大部分痛苦,都是来自于手段与目的的背离。
但“目的”又是什么呢?这就不容易定义了。
有人说,我很喜欢我的工作,我愿意加班,我愿意忍受低工资、苛刻的老板和无理的客户,这是不是目的呢?
在康德看来,是不是目的,要看你到底为什么喜欢?
有人喜欢这份工作,是因为这份工作的职业光环,光荣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教师、万众瞩目的明星——这就还是“手段”,职业成了让你生产自我荣誉感的“工具”,你还是免不了为了工作而痛苦。
有人喜欢这份工作,是因为一个崇尚的理想,比如要当医生,拯救苍生,当政治家,造福百姓——这仍然是“手段”,职业成了你实现人生价值的“工具”。
照这么说,好像职业问题上,所有人都是“工具人”?也不一定。
有人说,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不喜欢,但我就喜欢搞钱,凡是能搞钱的工作我都喜欢,不搞钱的工作——我根本不会做的好吧?
这就不是工具人,而是“目的人”了。
有人会说,这跟前面说的“为了钱而忍受工作”不是一样的吗?
当然不一样,前面,你不是“为了钱而忍受工作”,你是为了“有钱可以不工作”而“忍受工作”,对于你而言,钱也是工具,是“不工作”的工具。一旦赚到了可以不工作的钱了,你就不爱“搞钱”了。
而真正“爱搞钱”的人,根本没有钱赚够的那一天,一生都将为了钱而工作。
钱=工作=人生目的
为了“不工作”而工作,这听上去拧巴,做了更拧巴,“工具”和“目的”的冲突,这才是你痛苦的根源。
康德哲学中的“做某事的目的”,实际上跟我们平时说的“做某事的目的”不是一回事。真正的目的是这样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知道我以后要干这个,这个信念,越长大越坚定,高中以后就没起过要干别的事情的想法,从来没有想过……”
或者是这样的“毕业后换了几份工作,本来以为这一份也做不长,但从进公司的第一天,我就明白了,这里就是我换了那么多工作的原因,这就是冥冥中的天意。”
为什么康德对人生目的的看法这么古怪呢?
3/4、先验道德的世界
因为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的,
甲:为什么要工作呢?
乙:因为要赚钱啊。
甲:为什么要赚钱呢?
乙:因为有了钱就可以不工作了,想做自己喜欢的XX事了?
甲:为什么喜欢做XX事呢?
乙:……
认为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找到答案的人,就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