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从五台山被放出来,大圣决定随唐僧取经,是定心猿,两界便是人与妖的分界,更是万里修行与日常俗世的分别。
再如:发展到原著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唐僧、悟空继续赶路,半道闯出六个恶人,要抢劫钱财,这六人名字起得好生奇怪,自报家门:
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
悟空却笑道:
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
正常人哪有这样起名字的,无非理念先行,由字生意,内有寓意罢了,究竟是什么意思?
原著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便揭开谜底。此时,唐僧收了八戒为徒,路上又遇乌巢禅师,传授唐僧“心经”,其中有一段: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里的“眼、耳、鼻、舌、意、身”,分别代表视根、听根、嗅根、味根、触根、念虑之根,即佛家所谓的“六根”。前面那六个贼,无论是强盗还是毛贼,实际代表由六根产生的六种欲望,这正是佛家戒律中明令禁止的内容。
所以,要真读懂原著,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熏养,也不过看个打怪升级的热闹,如何也想不到《西游记》中从石头蹦出猴子,起初天然野性,无拘无束,到求师学艺,启蒙开化,再到任性妄为,大闹天宫,最终走上九九八十一难的取经皈依之路,修得正果,原来文字背后深藏这么一层道理。
无论打怪升级,还是九九八十一难,故事背后的真实隐喻,是人从出生,到进入社会干事创业,再到磨练功成的过程。
书中充斥吴承恩本人的影子和心境,孙猴子先求道,后取经,为何是猴子做主角,而不是其他什么老虎豹子鸡,为什么是收了白龙化作骑马,难道不是心猿意马?不像作者一生心路历程?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采用文学善巧之法,晚年写成该书,总结一生经历,外化为妖魔鬼怪,蕴含着心狱玄机,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形象淋漓呈现了出来。
再看“真假美猴王”的故事,为什么会出现两个“孙悟空”,竟然一模一样,从外形上根本无法分出真假,书中对六耳猕猴的出处交代不甚详细,其实这个假猴子,是孙悟空心中欲念所化,原著说得明白:
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
六耳猕猴背后潜藏着什么样真相?《给孩子讲西游记》提到:
那不是两个猴子,也不是两个人,而是二心,六耳猕猴确实存在,这是如来亲口说的,但它代表着悟空心猿意马、不服管教的一面,悟空打死了它,才代表能够在心的修为上更上一层楼。
因此,无论是道教还是佛家的“心”,背后实际是传统文化中涉及修身养性等更高层次,孩子们顶多关心故事,对此尚难以理解。
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挺好,由于采用文学手法描绘,经过后人再加工渲染,即便原著写得再生涩难懂,也趣妙横生地吸引孩子,成为西游记经典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