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简称宜,古称“荆邑”、“阳羡”,隶属于江苏省无锡市。在地理位置,县级宜兴市地处江苏省南端、沪宁杭三角中心,东面太湖水面与苏州太湖水面相连,东南临浙江长兴,西南界安徽广德,西接溧阳,西北毗连金坛,北与武进相傍。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县级宜兴市总人口超120万。作为人文荟萃之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今县级宜兴市一带诞生了4位状元、10位宰相、385名进士,可谓“中国人才之乡”。
一
首先,宜兴市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县级市之一,位列2017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而对于古代历史上的宜兴,同样非常繁荣。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一万年前,就有宜兴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7000年前左右,宜兴地区宜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骆驼墩类型文化”。西周时代至春秋末期,宜兴属吴国。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出兵灭吴,宜兴改属越国,公元前355年,楚国兴兵灭越,宜兴改属楚国。
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后,宜兴正式立县,定名为阳羡县。由此,对于该地区来说,自公元前221年建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撤义兴郡,将阳羡、国山、临津三县合并为义兴县,属常州。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避赵光义这位皇帝的名讳,改义兴县为宜兴县,属常州。对于宋朝时期的宜兴县,交通便利、工商业繁荣,是宋朝赋税的重要来源地之一。清朝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析宜兴县为宜兴、荆溪二县。公元1912年,两县重新合并为宜兴县。
三
最后,1983年至今,宜兴县隶属于江苏省无锡市。1988年1月9日,撤销宜兴县,设宜兴市(县级市)。对于历史上的宜兴市一带,人才辈出,诞生了4位状元、10位宰相、385名进士。其中,就这4位状元来说,第一位是北宋时期的佘中,第二位是南宋时期的蒋重珍,第三位是明朝崇祯年间的周延儒,第四位也是来自于明朝末年的陈于泰。此外,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宜兴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诗句。如今,县级宜兴市总人口约为126万人,在江苏省的各个县和县级市中,这一人口数量排名靠前。
文/情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