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时,于废帝三年(554年)改东雍州为华州,华州领华山郡、白水郡,华山郡领郑县、敷西2县。
北周时郡治移今拾村,四年县治又移今郭村;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州废,属京兆郡。
隋朝时,于开皇三年(583年)废华山郡,大业三年(607年)废华州,郑县属京兆郡管辖,县治迁至今县西。义宁元年(617年)割京兆郡之郑县、华阴,复置华山郡。
唐朝时,于武德元年(618年)改华山郡为华州,割雍州渭南县来属,武德五年(622年)渭南复隶雍州。垂拱元年(685年)割同州下邽(今渭南市北部)来属,华州辖郑县、华阴(包括潼关)、下邽3县、州治在郑县。垂拱二年(686年)改华州为太州,神龙元年(705年)复华州旧名,天宝元年(742年)华州改为华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华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次更名为太州,宝应元年(762年)复华州旧称,乾宁四年(897年)华州升为兴德府,天祐三年(906年)又改为华州。郑县治所在今县城西,华州治所于永泰元年(765年)后在今县城。
五代时,华州辖郑县、华阴、下邽。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渭南改隶华州。
北宋时,郑县属永兴军路华州,华州州治仍设在郑县,下辖郑县、下邽、华阴、蒲城、渭南。
金朝时,郑县属京兆府路华州,华州所辖县与北宋同。
元朝时,省郑县入华州,郑县建制撤消,其境属华州直辖。华州上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治所在今西安市),下辖蒲城、华阴、渭南(包括下邽)3县,州治在今县城。至元十二年(1275年)复置郑县,后又废入华州。
明朝,华州隶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明初,辖华阴、蒲城、渭南,洪武七年(1374年)雒南、商县来属。成化十三年(1477年)改西安府商州(治所在今商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改渭南直隶西安府。华州州治在今县城。
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前,华州属陕西西安府。雍正三年后,华州升为直隶州,辖蒲城、华阴、潼关3县。乾隆元年(1736年)以后,华州不再领县,属陕西潼商道同州府(治所在今大荔县)管辖。
中华民国时,民国二年(1913年)2月,改华州为华县,隶陕西省关中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关中道,直隶陕西省。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今大荔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于华县设立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华县、华阴、潼关、渭南、临潼、蓝田。
1949年5月华县解放以后,属陕甘宁边区政府渭南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5月,隶陕西省渭南分区专员公署。1956年10月,专员公署撤销,华县直隶陕西省。1959年1月,华县与渭南、华阴、潼关合并,称渭南县,原华县分设华州、高塘、金堆三个人民公社。1961年9月,恢复华县建制,属复设的渭南专员公署。1968年,隶渭南地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属渭南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起属渭南市。
201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华县,设立渭南市华州区,以原华县的行政区域为华州区的行政区域。
2016年1月22日,华州区正式挂牌成立。
风景旅游:
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
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是国家AAAA级景区,地处华州城区东南7千米,坐落于秦岭北麓,因道教名山少华山得名。公园由少华峰、潜龙寺、红崖湖、石门峡、密林谷五大景区组成,总面积6300公顷。少华山森林公园汇聚名山秀水,兼融道、佛两教,是以避暑度假和休闲娱乐为主题,集高山揽胜、森林游憩、幽谷寻奇、科学考察、宗教活动等为一体的省级山岳型森林公园。少华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以其险绝高峻与华山并称"二华"。少华山自古有名,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一直到现代的《中国名胜大辞典》,古代文人如东汉的张衡,唐代的张乔、杜牧等,写过许多吟颂少华山的寺词和文章。名著《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的许多故事就发生在少华山。历代封建帝王曾在山上兴土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