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多挣钱,高红莲开始学做肉夹馍,一边卖一边改良,创出独特的风味。
当工人时,高红莲负责验布,质量意识很强。她卖肉夹馍,选用好原料,打造金招牌。从小推车到简易房,从正规门面到十多家加盟店,“高记肉夹馍”在郑州西区闻名遐迩。
“无论走到哪里,棉纺路永远是‘根’。守着‘根’,心里踏实,从不会放弃。”李宾说。
振兴
保护利用纺织工业遗产,让老工业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定位是都市历史街区步行街,突出‘历史记忆 时尚地标’,‘白天休闲 夜经济’。”
“总体设计展示棉纺路历史,沿街路面修旧如故、补旧如故、建新如故。”
“沿三厂的街道,穿过棉纺路,要和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连起来,才有整体感。”
“要体现郑棉人的记忆符号,不然回来找什么?更要体现纺织工人的精神,不然就丢了‘传家宝’。”
…………
棉纺路街道办事处的会议室里,一场热烈的讨论正在进行。参加者有郑棉三厂老职工、设计人员、政府领导。主题是:郑棉三厂家属区改造。
空中俯瞰,66年前建成的三厂家属区设计风格为苏联老式建筑,青砖红瓦,多层楼,带烟囱。整齐划一、造型别致,与周围的高楼形成强烈对比。
“这是当时的地标性建筑。很多地方还是平房时,我们就住进了小楼。”85岁的三厂老干部卢法舜说。棉纺路上,只有三厂“苏式风格建筑群”保留下来,2008年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列入郑州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
三厂生活区对面,一座高大的石质建筑傲然挺立在一群现代化的高楼中。红色大门上立着4个金色大字“郑州三棉”,门两边仍保留标语“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走进大门,三厂老办公楼保存完好。经过宽敞大厅,顺楼梯向上,一间间办公室、档案室、职工调解办,好像仍在忙碌。办公楼后,留有一排老厂房,旧织机、生产调度牌,讲述一个个生产车间的故事。这里,将建成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永久保存棉纺城的历史。
然而,当年的楼房不可抗拒地老去。家属区内,地下管网老化,物业管理缺失,私搭乱建、垃圾外溢、沿街占道、乱扯乱挂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开了18年便利店的段成钢,年年看到新变化。这些年,拆违章建筑,清生活垃圾,加装门禁、智能电动车棚,增设文化宣传栏……郑棉小院焕发生机。
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推进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更好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建设,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以文化振兴带动老工业城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郑州市计划投资14亿多元,综合改造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与此同时,大规模开展老旧小区改造:修复楼顶、改造管网、铺设道路,老化的基础设施在更新;增加老年活动中心、儿童乐园、小游园,新的服务功能在完善。
顺着棉纺路走一走,一个个游园翠竹挺拔、鲜花盛开。铁艺文化墙上,镂刻着不同时期的郑州规划图,展现“棉纺城”的变迁。年轻人下了班,经过这里,点上一碗热腾腾的烩面;老人三三两两围坐下棋、聊天;孩子们推着玩具车,“呼笑”而过。
“这条街熟人多,人情味浓,充满‘人间烟火儿’,让郑棉人留恋不舍。”段成钢说。
图片说明:
图①:郑棉职工的光荣证、喜报。
图②:改造后的棉纺路小院。
图③:郑棉三厂大门。
图④:郑棉职工用过的水壶和茶杯。
图①图②图④为本报记者马跃峰摄,图②为赵永平摄。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1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