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时代的大运河航道走向
简单来说,巅峰扬州的特殊经济表现,就是唐朝对外扩张的内在体现。许多来自中亚乃至波斯的商团,可以由河西走廊抵达关中盆地。再顺着运河支线赶往东都洛阳,最后才坐船抵达江都。草原上的突厥人则可以由河套或燕云两地南下,同样利用运河的交通便利汇集江都。他们在那里,还能遇到不少从广州、宁波驾船北上的同族远亲,或是由淮河西进至此的新罗商人与日本遣唐使。因此,以上人群都乐于以扬州作为交易市场,也逐步在当地定居下来,形成自己的独立蕃坊。城中也就陆续出现了拜火教神庙、犹太或基督教教堂和清真寺,与早先就已经存在的大量佛寺相得益彰。

唐朝时期的许多大城市 都有胡商频繁出没的身影
不过,事情终究在公元755年之后发生了变化。由于安史之乱的突然爆发,位于长安与扬州之间的洛阳迅速遭攻陷。唐玄宗在遁逃至巴蜀境内后,也立即对原有的曹云路线做出修改。放弃扬州的运河故道,直接靠航行在长江上的船舶输送至上游。但好在当时的叛军的重点集中在快速解决李氏中央,所以对东南方向的扬州并未有太多图谋。此后的战线也多半是在北方和中原两地拉锯,让稍有萧条的江都市场得以继续繁荣了数年时间。直到史思明取代安禄山家族,成为范阳叛乱集团的新任领袖,恶劣的局面才最终延伸至江淮流域。

安史之乱爆发后 并未立刻波及到江淮流域
由于交战双方都意识到战争陷入僵局,便企图将招揽那些并非前沿位置的军政都倒向自己。部分地方上的节度使也利用战乱制造的紊乱期,乘势扩充个人利益,并随时找机去消灭异己。结果酿成了宋州刺史刘展的大举南下,将驻守淮南、江东与浙西三地的官军全部击溃。甚至还渡江拿下瓜州,迅速控制了盛产粮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也就是说,一旦他站稳脚跟并有效控制军粮输送,便会成为破坏力不亚于史思明的讹诈集团。

迅速奔向江淮的唐朝官军
于是,身在武灵的唐肃宗便派出得力干将田神功,命其迅速搞定为祸东南的刘展势力。尽管手头只有5000名士兵,这位兖郓节度使依旧迅速从鲁西平原南下,顺着运河直逼对手的扬州大本营而去。由于早年就与安史叛军有过交手,所以面对刘展亲自率领的8000人马也毫无畏惧。双方在苏北与鲁南交界的梁山遭遇,很快就以前者的大捷而分出胜负。早已无兵可用的江都,虽有高达6米的外墙拱卫,还是选择开门迎接王师的顺利入驻。

唐朝官军在入城后 对扬州进行了全面破坏
结果,田神功却立即放任手下大肆劫掠,并且为快速求财而不惜大开杀戒。特别是对胡商聚集的商业区有严重破坏,造成约120000人的死伤惨剧。其中虽有不少是东来不久的穆斯林阿拉伯商人,但更多是数代生活在本地的波斯或粟特移民,以及来自王朝番邦新罗的定居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