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美食却掌握在自己手中。爱美食、爱探店、爱做早餐的二胎90后宝妈。大家好我是珠珠。"
早些年在广州生活的时间里,会看到许多的白领,或者是学生在中午的时候在外面等待外卖。后来聊天的时间里得知他们中午休息的时间往往只有一个小时多,所以为了尽可能的休息,午饭往往选择快捷的外卖。
所以广州的中午,往往有着相当多的工作者出没在高楼大厦下,接着那份属于自己的补给品,而这些补给品里,往往以方便速食的烧腊和炒粉炒饭居多,原因无他,快且好味。
烧腊最早的时候是叫做"烧味",本意即为用大火烘烤的烤制食食品,在叉烧和烧鹅,乳猪抹上层层的酱料,利用高温逼出鲜味和肉香的深层味道。而后,店铺里不局限于烧味,开始添加上腊味等冬天的好味道,而后两相辉映下,逐渐发展为了近乎伴生的关系,于是为了方便便开始称其为烧腊。
今天,篇幅有限,便暂且只提一嘴烧味。
烧味中最为令广州人痴迷的大概是那一抹叉烧。"生块叉烧好过生你!"固然是一句困扰孩子的谚语,但也侧面说明了在广州人们的心中,叉烧的地位之高,真是好有味。
最早的时候,人们还没有电磁炉和微波炉这样的大型烘烤设备,所以最早的烧味都是人们利用炉火在烤房里里慢慢酝烫出来的,酱料的汁水在高温的作用下逐渐浸染入猪肉的内部,微微焦化的表面下却是肉质的进一步改变,香而脆嫩。
其中叉烧更是集大成者,选用新鲜的梅头肉,这个部位的肉质位于猪的肩部,常年运动下的肉质韧而柔软,且又不像猪大腿那么瓷实,肥瘦相间,相当好味。并且在料理中,更是经历腌渍,上糖,火烤,切件,以及进一步提味的淋汁环节等,让本就柔软的猪肉更进一步挥发出不一样的光亮。
好的叉烧,倘若用筷子夹起一块来,还有着汁液的倒映,鲜红的表皮浸润了酱汁的洗礼,而更深一点的肉片则浅而富有光泽,咬下去有着截然不同的层次感,真的相当惊艳。更何况在老练的火候把控下,叉烧仅仅有着少许黑色的焦感,不会有苦涩感,反而有种脆脆的质感,相当好味。
越是品味,则愈发能感受到里面那份内蕴的蜜糖甘味,饱满而充实,即便是现在,我也非常喜欢叉烧。只是可惜这些天里猪肉价格涨得飞起,真的吃不起了,令人有些失落。
男人的浪漫,始于一碗豆腐火腩饭,火腩便是烧肉的又一种称呼。
倘若说叉烧是精致的钢琴少女,那么烧肉则是带着黑帮电影一般的火辣热情,而如火的热情从制作过程便已然熊熊烧开了。
烧肉的制作并不简单,烤制的起步标准便是使用重达五十公斤的成年大猪,而如此庞大的体量,处理,上料,烤制,对于厨师而言无一不是艰难的考验。
大猪体型庞大,为了尽可能的让火候照顾到每一寸肌理,让酱料涂抹入味,厨师需要对其身躯把握精准,每一次下刀都需要考虑到后续的连锁反应,所以往往需要师傅带上几年才算入了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