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台汉墓铜马车仪仗队模型。摄影/归野buddy
六朝古都,威武千年
武威向左,凉州向右。金戈铁马的沙场、大漠驼铃的边塞仅仅是武威峻毅的风土,一首首凉州词则将武威带入千年的辉煌。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领土为十三州,改雍州为凉州,据《凉州府志备考》记载: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
当时的凉州管辖范围达到巅峰,不仅囊括整个甘肃,还扩大延伸到宁夏、内蒙、青海及新疆的部分土地,而凉州的治所正是在姑臧,也就是今天的武威。

瑞安堡,武威也是西北的军事要塞。摄影/周昭辉
武威成为河西都会,占据“天时地利”的绝佳优势。西汉末年,群雄割据,凉州却成为了一方净土。《后汉书·孔奋传》写道:“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

张轨创建的前凉
“一部凉州史,半部在武威”,几百年间安逸静穆的凉州,西晋末年在张轨治理下再一次成为了人间乐土。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及唐初的大凉,都曾建都于此,故有“五凉京华”的美誉。

天祝县十四寺院之首的天堂寺。摄影/周昭辉
武威,威武千年,作为仅次于首都兴庆府的西夏陪都,继续书写着历史。此时的凉州,更是西北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有姑臧(武威),南有建康(南京)”,足以说明其卓越的地位。

“银武威”下,凉州城门繁华如斯。摄影/李文博
凉州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从西夏陪都到隋唐时期凉州七里十万家的盛景,足以说明他河西的地位。现今挺立的南门楼上,至今依然高高悬挂着凉州的匾额,读懂了“凉州”,便也读懂了武威。

武威南城门 摄影©包卡利亚
文武双全,魅力卓绝
彼时的凉州,在西晋张轨的治御下,经济繁茂、安逸和睦,“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安定的环境庇佑了秦汉魏晋的士族文脉,又在郭荷、郭瑀等儒学大家的沃润下,凉州成为了中原难以企及的一方“儒学乐土”,之后又反哺中原,成为隋唐帝国的文化母本。

饱览儒学的中原士族与豪爽恣意的游牧民族在这里互融共成,三弦和胡琴的唱曲与洋洋盈耳的诵读声在这片乐土落地生花。盛唐时期的凉州,又成全了多少诗人对边塞的想象。成为全国第三大孔庙之一的武威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