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是党的一切事业的基础
红旗渠正式开工的三年前,林县县委就已经做好了开工的各项准备,不仅是储备修渠人才如技术骨干吴念祖等人,更重要的是筹备工程所需的资金、粮食。干部群众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县委每年都在压办公经费,省下钱存着;县里能多储备一斗粮食就多储备一斗,多储备一斗就为开工增添一份信心。红旗渠修筑的年代,正是全国上下搞大跃进的时期,全国很多地方虚报产量,但是林县县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虚报、不瞒报,别人哪怕申报亩产万斤,林县就是亩产百斤,按实际申报产量,攒粮食干大事。正是因为林县县委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对红旗渠进行了长远规划,才能在三年困难时期不仅没有饿死人,还能保证修渠民工基本口粮,让工程得以顺利竣工。
开工之初,吴念祖作为红旗渠工程总设计师,他最明白工程施工难度之大。总干渠每8公里1米的落差,以及山区施工地形地质的复杂多变,都是红旗渠工程中难啃的“硬骨头”。面对巨大难题,吴念祖不轻视也不畏惧,摆出问题,解决问题。施工过程中,面对民工只有热情忽视技术带来的问题,他也实事求是,摆明态度,对症下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红旗渠的施工时间,是在三年困难前夕。林县由于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群众非但无法完成政府号召的抗旱补种工作,连基本生活饮用水都成问题,曾有人因缺水渴死。旱、大旱、连旱、久旱,是烙印在林县人骨子里的痛。盼天下雨,盼泉长涌,盼水长流,盼吃水不出村,盼种田有水浇……“宁愿苦干、绝不苦熬”,是林县人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情况下,林县人民在县委带领下修渠引水,更像是一次为生存的奋力抗争。林县人经过十年艰苦奋斗,完成引漳入林壮举,让后代拥有了长久幸福的生活,不再为水发愁,也让林县提高了粮食亩产量,改善地貌和气候,人口得以快速增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林县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旗渠之所以成为“幸福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为民造福的情怀,是每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具有的品质
电视剧《红旗渠》当中,县委书记林捷扎根基层,与林县百姓同心同德。他深知林县人民与干旱抗争中付出了多少代人的努力,更深知林县人民世代对水的渴望,他本着爱护人民、为民造福的情怀,发誓要为百姓引来漳河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结束林县千百年来缺水困局;以上下疙瘩村村民为代表的林县群众,本着对家乡的热爱和造福后代的情怀,拿出战天斗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勇气,奋战十年,最终梦想成真。县委领导也好,普通群众也罢,正是因为他们造福子孙后代的朴素情怀,才有了十年修渠的艰苦努力,才有了渠成水到的幸福生活。《红旗渠》告诉我们,人活着,不能没有为民造福的情怀。人活在这个世界不容易,人人都需要付出努力,这种努力,可以让自己活得无怨无悔,更可以让自己活得精彩!
担当,是每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具有的脊梁骨
所谓担当,就是敢于承担责任,有魄力。
电视剧《红旗渠》当中,有一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面对红旗渠工程中的诸多难题,县委书记林捷曾请求村内德高望重的老人石老汉为他刻了一块石碑,上书“林捷千古罪人”。这是林捷作为县委主要领导的担当,他要将修渠责任扛在自己肩上,也让老百姓看到县委修渠的决心。工程后期为了保证资金链,林捷冒着不符合程序的风险,启动国家“一平二调”退赔款。在林捷挪用国家专项资金用于修建红旗渠被审查期间,县委班子成员、银行行长、水利局局长等多位干部主动揽责保护林捷,体现了共产党人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老百姓知道后,也愿意和县委一同承担并补齐款项,体现了群众的敢于担当。正是这种上下同心、敢于担当的精神,才保证了“人工天河”的顺利完工。
团结就是力量
剧情里,受现实情况所限,河南省委、新乡地委无法对红旗渠工程给予物资支持,林县县委团结一致、统一思想,才顶住压力,在粮食短缺的困难时期上马红旗渠工程;面对“反面人物”地委副书记余风高和县委常委童昆对工程建设的一再阻挠,县委领导班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红旗渠的正常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