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林还从事鱼骨画创作多年,迄今为止已制作了近千百幅大小各异风格不同的鱼骨画,和夫人合作完成了几十套鱼皮衣服。孙玉林是赫哲人的骄傲。
孙玉林用自己的努力,向世人展示了赫哲人"渔猎文化"的风采,为光大赫哲族文化做出了积极努力,它的贡献,已经被写进了赫哲民族史。
哥哥孙玉林在赫哲族文化传承发展中这样出彩,弟弟孙玉民也是风生水起。
孙玉民毕业于鲁迅文学院,著作等身,先后出版有《乌苏里船歌》等作品集,他编剧创作的电影剧本《赫哲神舞》,通过一对赫哲族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反映了一个赫哲族这个歌舞民族的美好生活,该剧本荣获了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剧本提名奖。
出生在街津口赫哲族渔乡的孙玉民,立足家乡,多年来的勤学与积累,不断地向生活的深处走去,他遍访了赫哲族老人,将老人们掌握的赫哲族文化做了详细的记录,有了这样的基础,孙玉民在赫哲族文学的创作中得心应手精彩纷呈。
1997年,孙玉民在《北方文学》发表了赫哲族有史以来的第一篇小说《乌苏里船歌》,填补了赫哲族没有小说的空白。这篇作品选入《黑龙江文学通史》、《黑龙江少数民族作品选》、《龙江当代文学大系》,荣获黑龙江省首届少数民族文学奖三等奖。他创作的短篇小说《燃烧的火焰》、《幽幽生死情》选入由中国作协编辑的《相聚在鲁院》;中篇小说《你好,捕鱼的赫哲人》荣获黑龙江省第六届“黑土地杯”征文二等奖……
孙玉民不仅在赫哲小说创作颇丰,创作的散文也频频获奖:《故乡的迎春花》荣获中国作家协会和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当代黑龙江省散文作品评奖”佳作奖;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散文《山水间摇来一个渔船上的民族》选入《2009年中国散文精选》;刊发在《文艺报》上的散文《鱼尾弹奏的琴声》选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散文卷),荣获黑龙江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奖三等奖;散文《心愿》刊发在《人民日报》,散文集《碧绿的明冰》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04、夺人心魄的传统体育项目“背媳妇撮鱼”
为了传承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街津口赫哲族渔乡的赫哲人都要在繁忙的劳动之余进行背媳妇撮鱼比赛,以此传承民族体育文化,这一捕鱼特色鲜明的传统体育比赛项目,和伊玛堪、叉草球等一起,被列为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赫哲族先世古来就有骁勇善战之称,《新唐书》记载说:“惟黑水顽强,……人劲健,善步战,喜射猎……”
有史以来,赫哲族人便用桦皮船和木船在三江流域捕鱼。除了用网具捕鱼外,赫哲人还在铁圈上穿插上木棍,在铁圈上编织上渔网,做成撮罗子,站在船上向江水里鱼群密集的水域撮鱼。久而久之,这一撮鱼方式被赫哲族人演变为背媳妇儿撮鱼比赛。
赫哲族运动员小尤告诉我:赫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根据生活地的地理、历史条件和自己的喜好,创造了不少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比赛形式和项目,背媳妇撮鱼比赛就是其中之一。
黑龙江畔风和日丽的一天,赫哲渔歌动人心扉,我心仪已久的背媳妇撮鱼比赛就在街津口渔乡的黑龙江边举行。我看见,背媳妇撮鱼比赛的场地选择在平整的陆地上,赫哲族同胞在地上铺上两块长约6米、宽约15厘米的厚实木板,同时,在木板边上放置两条木鱼,作为赫哲族人比赛时用撮罗子撮的鱼儿。
比赛在两组4名运动员中进行,运动员由两男两女“两对儿”赫哲族人组成。只见两名男运动员站在离木板30米处,两名女运动员站在木板开端处,开端处还放有两个供男运动员比赛使用的撮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