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尤文凤教三个儿媳和孙女学做鱼皮衣以外,还在教渔乡里的年轻人做鱼皮衣,使得行将消逝的鱼皮衣制作技艺得到了抢救和传承。
03、赫哲族文化传人中的“文化双骄”
在街津口赫哲族渔乡,陪同我采访的街津口赫哲族渔乡的赫哲族作家孙玉民和会做鱼皮画的孙玉林,是兄弟,哥俩在传承和传播赫哲族文化中各有千秋,被赫哲族人亲切地称之为“兄弟才子”和街津口渔乡赫哲族“文化双骄”。
我抵达孙玉林的鱼皮画和鱼骨画民俗博物馆的时候,明媚的阳光正以自己的光芒照耀着这里,赫哲人孙玉林正在自家临江的民俗博物馆里做鱼皮画呢,那一刻,他正在打磨鱼皮,为鱼皮画做基础。
孙玉林这些年把心思、精力全部投入到传承民族文化上,探索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里的各类游鱼的鱼皮制作鱼皮画,用鱼骨做鱼骨粘帖画。他根据祖辈上传下来的鱼皮衣的制作工艺,开阔思路,在鱼皮的鞣制、鱼骨的雕琢和画面的立意布局的结合上下功夫,经过艰辛的探索,终于取得了成功。他制作的鱼皮画精致、主题突出,反映了赫哲人的生产生活,他的作品一问世,旋即获得了三江流域赫哲族首届传统工艺大赛一等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被人们誉为赫哲族能工巧匠。
孙玉林出生在街津口赫哲族乡,喝着黑龙江里的水、吃着黑龙江里的鱼长大。1978年,他驾起父辈留下的捕鱼船成了鱼把式,生活殷实富裕。
后来,孙玉林面对黑龙江即将枯竭的捕鱼资源,毅然走下捕鱼船,开始了人生新的探索追求。这种转变刻骨铭心,孙玉林转变观念,他转型发展的目光投向了赫哲族古老的文化传承上。1998年,他开始用鱼皮、鱼骨和桦树皮,制作各类题材的渔乡风情画,然后推向旅游市场。2004年至今,孙玉林创作的鱼皮画《赫哲人冬钓》、《伊玛堪的故事》获得了黑龙江省旅游商品市场转化优秀奖。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专门对他进行了专访。从那时起,孙玉林一下子扬名黑龙江,他的作品得到了游客的青睐,许多来街津口旅游的俄罗斯、日本、韩国游客也都纷纷购买孙玉林的鱼皮画和鱼骨画收藏。
孙玉林介绍,制作鱼皮画,首先必须对鱼皮进行加工处理。要经过剥制,晾干去鳞、晾晒鱼皮、捶熟、漂色等许多细致环节。
孙玉林告诉我们,鱼皮画分为粘贴和镂刻二种。粘贴画制作相对来说较为容易,先勾勒出初稿,然后选好底衬,再选适当的鱼皮进行剪制。这一步骤特别重要,首先要确定要粘贴的部位,来选择鱼皮的颜色,剪完之后,就可往底纸上进行粘贴了,一幅鱼皮画也就完成了。一般说来适于粘贴生活方面的事物,还有动物、人物等等。
多年的实践使孙玉林如游鱼戏水,自如地活跃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之中。鱼皮镂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艺,孙玉林经过反复试验比较,在选好鱼皮的第一道工序上下功夫,在选择比较大的鱼皮的基础上,采取阴刻和阳刻的办法,在鱼皮的反面进行勾画,历经多次反复,制作出栩栩如生的鱼皮画。
黑龙江省文化厅王的一位专家介绍,鱼皮画是赫哲人宝贵的遗存文化,有着重要的艺术和研究价值。鱼皮画的内容展示了赫哲人的审美追求与信仰崇尚,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赫哲族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很多情节和人物在鱼皮画中有所在描述。透过这些神话故事,可以理解赫哲族人对于世界的看法。分析鱼皮画的图案,我们可以了解赫哲族其他北方民族的审美观。研究鱼皮画的加工制作过程,则有助于我们认识赫哲族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和生产技术。